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殷墟博物馆内的甲骨展示(记者 曲海庆 摄)
洹河蜿蜒,甲骨呈奇。
穿越时空隧道,触摸三千年文脉,听新时代的安阳,怎样“与古对话”?
时针拨回到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良久驻足,声音回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7个多月后,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做好“第二个结合”,殷墟甲骨文就是安阳最大的底气!
2022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博文馆、徽文馆以及汉字公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在“字里乾坤”间,安阳这样“与古对话”;
2023年11月,作为全球60件案例之一,“让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实践案例集,“殷契文渊”架桥,安阳这样“与古对话”;
2024年2月,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大邑商”愈发闪耀,安阳这样“与古对话”;
2024年8月,全球首批七片甲骨文数字化归乡,面向人们展示新的甲骨文数字焕活成果,高保真数据采集,安阳这样“与古对话”……
时间刻度里,记录下古都一个又一个闪亮的瞬间,标注着安阳一次又一次跃升的高度。
“与古对话”,在文化传承中汲取自信力量。
“与古对话”,在文化发展中挺起坚实脊梁。
收藏于博物馆里的文物、散布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刻录在甲骨上的文字,在“与古对话”中“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探源中华文明
殷墟甲骨文是绕不过去的必修课
今年国庆假期,曾经寂寂无名的安阳在文旅市场跑出了“黑马”成色。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62.75万人次,同比增长79.81%;旅游总收入48.45亿元,同比增长84.38%。
安阳为什么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答案是,殷墟甲骨文持续升温。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饱含深情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他再次提到了“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
探源中华文明,殷墟甲骨文是绕不过去的必修课。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殷商文化和甲骨文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是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一把金钥匙,是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借鉴。
自信才能自强。
殷墟甲骨文背后的文化价值,已深深融入华夏民族的血脉中,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博物馆里,“行走的思政课”直抵人心——
“商朝女战神”妇好在殷墟“复活”,变身为一位富有海量文博知识的学者,与观众互动对话;“文脉千年回响”全网直播,安阳考古界的“王子”于成龙结合文物展示和甲骨卜辞内容,揭秘商朝“小王子”的日常生活,圈粉无数。
菁菁校园,奇特的甲骨文字浸润童心——
甲骨文文化长廊、甲骨文课程、甲骨文书法社团、甲骨文书屋、甲骨文拓印……学生处处可感受甲骨风韵;开学第一天,安阳、乌鲁木齐、哈密、银川四市同上开学第一课,万余名学生共学甲骨文;“文字边疆行”走进新疆哈密市中小学,浇灌出鲜艳的“文化润疆”之花。
共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志愿讲解员化身为文化传播大使,把安阳讲给世界听;百姓宣讲团、网络理论传播“轻骑兵”,线上线下联动,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殷墟保护研究和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与古对话”,安阳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赓续历史文脉
殷墟甲骨文有了新表达、新体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道水幕在月亮岛缓缓升起,《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拉开帷幕,洹河化作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观众一眼穿越3000年,感受商朝的魅力与风采。
“洹河夜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灯光舞美“嫁接”,让人们沉醉于流光溢彩的夜安阳,目前已有超百万游客观赏,成为安阳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的点睛之笔,也成为安阳推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殷墟焕新,赓续传奇。
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甲骨文奇光闪耀,大邑商款款而来。
沉浸式体验,“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借助人工智能、裸眼3D等新技术,扫码听,沉浸看,文物、文献可触可感;八位新“员工”AI智能体上岗,带领游客在考古科学体验馆沉浸式探险、寻宝、学习考古知识;《再现大邑商》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每一位游客化身为大邑商的一员,奔赴一场3000年前的盛会。
甲骨文新玩法,传统文化“活”起来——
19个甲骨文字融入广播体操,艺术体操世界冠军隋剑爽为甲骨文广播体操代言;吃一碗甲骨文面条、品一杯甲骨文咖啡、带一份甲骨文文创伴手礼,来安游客热衷打卡“三件套”;甲骨文顺心合意杯、甲骨文“字在田园”立体拼图等文创产品入选中国好礼推荐目录。
打开创新空间,文化魅力“看得见”——
视障学生触摸“指尖上的文字”,得以“看见”中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报网端微”百花齐放,文图音视竞相发力,安阳破圈出彩,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今年连续三季度荣登中博热搜榜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商传千年铸未来”系列社教活动、“安博学堂”研学品牌、“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青少年展教合一社教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
融入生活,就是最好的传承。
“与古对话”,安阳正从一片片甲骨、一处处殷商遗址中探寻、认知、传承、创新,促进殷墟甲骨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化表达,让殷墟甲骨文成为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信使。
谱写当代华章
殷墟甲骨文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今年8月25日10时35分,殷墟博物馆新馆迎来第100万名游客,从开馆到迎客百万人次,仅用了半年时间。
解锁殷商文明流量密码,安阳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只有一个:唯有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冷门不冷,绝学有继,文字之都牵出万里情缘——
第一季甲骨文识读大会,11万名选手参与海选,600余名选手走进殷墟识读甲骨文,感悟汉字之魂;以“汉字世界与世界汉字”为主题,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中外学者、艺术家等近400人;在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跨越语言障碍,25名法国中学生在安阳实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奔赴。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数字技术焕活千年甲骨——
“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上线,“高冷”甲骨文走入大众;“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面向全球学者开放,建立甲骨文全球数据中心,去更多国家把流失的甲骨文“带回家”,数字赋能,正让我们千年梦圆。
千年古都,文化之魅,安阳正被世界“看见”——
“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被写入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一高地一区三中心”的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探索建设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机制,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工作重点圈定;“到中国旅游必到殷墟参观,看中华文化必看甲骨文字”,“必到”“必看”正成为共识,也化作了古都安阳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函。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与古对话”,安阳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挺膺担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书写实干答卷: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必须深入挖掘汉文字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多维度、立体化展示商文明在中华文明总进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把安阳打造成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更直观、更沉浸地感受汉文字和商文明的魅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思想之光必将照亮前行之路。
今日之安阳,“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正在加速挺立;
今日之安阳,文脉赓续,弦歌不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正春风化雨、开枝散叶。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
125年前,金石学家王懿荣意外地从药材“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125年后,王懿荣的“意外发现”已跨越山海,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殷墟甲骨文极大丰富着世界文明“百花园”,让伟大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时代光彩。
“与古对话”,让安阳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安阳!
(记者 龙晨曦 高扬 黄亚明)
来源:安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