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芮堃(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科研助理、办公室主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展现出各族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呈现了各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往乌鲁木齐(油画)艾中信
美术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美术创作提供的不仅是创作素材,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少数民族文化对艺术的涵育和滋养,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民族题材美术作品表现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可以为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提供媒介和载体,对国家形象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
吸纳民族文化
滋养创作灵感
丰富多彩的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作为新中国美术一支重要脉络,既为“民族”和“地域”美术的研究与创作提供范本,也对民族文化复兴、建构具有中国精神的现当代美术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主,各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美术工作者表现新社会的生动感人的素材。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多彩风情,也为美术工作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众多艺术家将创作目光转向少数民族地区,并在全国掀起了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热潮,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留下了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
金色的季节(油画)朱乃正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反映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面貌变化,成为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基本趋势。董希文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进入藏区进行创作采风的艺术家之一,积极投入服务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大军当中,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实的绘画技法,创作出反映西藏地区勃勃生机和幸福生活的佳作。《春到西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时期的优秀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还有石鲁的《古长城外》、叶浅予的《中华各民族大团结》、艾中信的《通往乌鲁木齐》、黄永玉的《阿诗玛》等。这些作品采用写实手法,感情真挚,造型朴素自然,以反映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实际风貌的总基调为主,传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
江孜街头(油画)董希文
20世纪60年代后至改革开放之初,艺术家们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生活中因地区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通过丰富多彩的绘画形式,表现其独特的人物形象之美、服装服饰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和生活习俗之美。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艺术家及作品有潘世勋的《拉萨物质交流会》和《挤羊奶》、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哈孜·艾买提的《木卡姆》等。同时,吴冠中、袁运生、詹建俊等一大批艺术家也纷纷前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写生。这种抒情性质的描绘直到今天仍对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有着很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给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带来了飞速提升,同时也给美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创作趋势,从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绘画思潮逐渐转变为对绘画语言、绘画形式的关注与表现。随着创作形式的解放,画家们致力于吸收民族元素来丰富艺术创作,在创作形式和画面内容上有了极大的创新。作品形式、造型特点、色彩表现均不再单纯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更加关注民族地区的文化、精神等内容,艺术家开始探索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例如李伯安的百米巨作《走出巴颜喀拉》,以强烈的黑白对比、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和雄壮的笔墨语言,创作出黄河之源的藏族同胞形象。同时期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韦尔申、龙力游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山乡巨变,大山大水的雄浑壮阔,民族同胞的欢歌笑语,都成为美术工作者们发现美、描绘美、滋生创作灵感的动力,让他们在探索民族与民间文化中完成自身艺术的升华。
维吾尔之舞(中国画)叶浅予
丰富创作题材
展现审美意蕴
时至今日,全国性美术展览、双年展等大型展览展示不断,各地区举办的民族团结主题性展览以及对外交流的文化展示活动也层出不穷,“民族题材热”在持续发酵。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除已在美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以外,如“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等全国性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也形成规模。同时还有许多主题性的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展览相继举办,如“灵感高原”“天山南北”“浩瀚草原”“七彩云南”“多彩贵州”等,这些展览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题材美术发展脉络、创作成就和人文情怀,以研究带创作、以创作促研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反响。除此之外,先后在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外地区举办的民族主题的中国绘画作品展,在加强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好地展现了文化自信。
阿诗玛(版画)黄永玉
如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面貌的素材正在被不断挖掘,民族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热情依旧高涨。例如在2014年首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上,只展出了37位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油画36件;而2020年第四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时,投稿作品已经有4932件,展出261件;2023年第五届投稿作品达到了5534件,展出280件。从这样的态势可以看出,民族题材在当今的美术发展进程中依旧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在今年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也有不少表现民族题材的优秀作品,例如陈勇的《盛世欢歌》,以红色的色调烘托出寨子里喜庆的节日氛围;李善阳的《日出东方》,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藏区一家喜迎日出的喜悦;李学思的《布里亚特喜宴》,生动描绘出草原民族准备喜宴的场景……这些作品表现出艺术家深入民族地区亲身感受,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示着新时代中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本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精神性的绘画审美视角,不是笔墨、风情、特色等元素的生硬拼凑和机械组合。其展现了艺术交融的多样性和源自民族文化的原生性,这对中国美术的建设而言无疑是源头活水。
挤羊奶(油画)潘世勋
美术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广袤无垠的艺术原野上的耕耘,不仅可以使中国艺术保持绚丽多彩的面貌,发扬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还有助于创造和发展新时代的民族艺术,对当地文化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事实证明,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作品,总是以其独特内容、新颖形式吸引着广大受众,并由此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
虽然当今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也还存在不足之处,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它已取得公认的艺术成就。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与时代同行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更加有底气、接地气、显灵气、扬正气,既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也展现出鲜明的开放性与吸纳性,拓展中国美术的艺术空间,彰显出时代的大美气象。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7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