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寸心容得许多香——兰文化漫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寸心容得许多香——兰文化漫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20 0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谈文绎史】

  作者:马艳(临沂大学讲师)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元末明初诗人张羽的一首《咏兰花》,道出了兰花典雅高洁、不同流俗的可贵品格。

  在传统文化中,兰有着重要地位。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兰的身影:“士与女,方秉蕳兮。”三月初三上巳节,河边春游的青年男女,手里无不拿着兰草。《周易》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志同道合的言论,就像香草的气味一样让人愉悦,后演化出“兰言”一词,专指心意相投的言论,“兰交”“金兰之交”比喻知心朋友。

  春秋时,兰就被称为“国香”了。在《左传》中,有个著名的“燕姞梦兰”的故事。一天,郑文公的姬妾梦到先人给她一支兰草,说这是你的儿子,并告诉她“兰有国香”。果然,后来她生下公子兰,后世称为郑穆公。

  孔子是最早赞颂兰花的人。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青睐兰,把它比喻成君子和善人,认为兰有不受环境影响和善于熏陶他人的特点。从此,兰与君子相连,与教育、教化有了密切的关系。

  古琴曲《猗兰操》传为孔子所作。相传孔子见谷中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后世称兰花为“王者香”。

  自孔子以后,人们常将“芝兰”并称,用以比喻高尚的德行或美好的环境。《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中,刘璋说:“吾与仁人相会,如亲芝兰。”《西游记》中描写孕育孙悟空的灵石所处的环境,写道“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原来石猴是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生长的,难怪他出世后不久就会引会孔子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有人把芝理解成灵芝,实则大谬。芝通芷,兰和芷都是香草。

  以爱兰而闻名的诗人,首推屈原。《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楚辞》中还有“沅有芷兮澧有兰”“幽兰”等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人们说的兰主要指兰草,而非后世知名的兰花。这时的兰文化其实是香草文化。不过,后起的兰花确实承袭了兰草“香草”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义。兰花逐渐成为与梅、菊、松、竹等齐名的传统名花。

  由于孔子和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深远的影响力,兰花高洁的文化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绝越书》中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越王勾践是有记载以来种兰花的第一人。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被放回国,开始卧薪尝胆。他为了表示忠心,向吴王献上不少宝物,其中就有名贵的兰。

  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逐渐扩大到士大夫的私家园林。蔡邕、陶渊明、嵇康、谢灵运等都写过与兰有关的诗文。一些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他们欣赏兰花,在于它藏于深山而独自芬芳。据统计,唐代以前历代诗歌总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兰居第一。

  东晋王羲之爱兰,与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并称“四爱”。又是在一个上巳节,王羲之与友人来到兰亭修禊,此地幽兰盛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宋代是兰文化鼎盛时期,出现了《金漳兰谱》和《兰谱》两部兰花研究著作。从宋代开始,兰花开始进入画家的视野,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赵孟坚的《墨兰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兰花名画。南宋郑思肖的《墨兰图》,他的兰花寥寥几笔,有叶而无根,表达了在南宋灭亡后诗人的不屈之情。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兰花情有独钟。他认为,兰花象征着君子之道。朱熹在教育中常以兰花比喻君子,教导学生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要像兰花一样坚守内心的高洁与自律。他有一首小诗《咏蕙》:“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认为蕙兰得了古兰草之名,散发出不一样的芬芳。

  明代徐渭画了很多兰与水仙相配的画,还作了不少咏兰诗。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他在画上题诗说兰“无媚有清苦”。这既是写兰,也是徐渭的自况。

  人们都知道清代郑板桥善画竹,其实他笔下也不乏兰画。他说:“平生惟兰与竹为吾友也。”他用浓墨写就兰叶,淡墨渲染兰花,浓墨点出花心。他的兰画自有一种幽香。

  曹雪芹也偏爱兰花。《红楼梦》中数次提到兰花,比较有名的如“气质美如兰”,将妙玉比喻为幽兰。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形容钗黛二人,后又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来形容二人关系。在明清小说中,《金瓶梅》是提到兰花最多的一部。这从侧面表明了兰花在明代社会流行的程度。

  祖籍在勾践故地的鲁迅与兰花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说:“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青少年时,鲁迅常与弟弟们到家乡的会稽山、兰渚山春游、采兰。在养育兰花的过程中,鲁迅根据自己的经验,订正过清代园艺专著《秘传花镜》中的某些讹误。

  兰花在古代的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孔子时起,兰花就被视为高尚品德的象征,常用于教育学子注重品德修养。

  明清时期,书院的庭院中往往种植兰花,一方面借兰香来熏陶学子,另一方面用兰花提醒学子坚守高尚的品德。

  人们用“兰客”指人品上佳的好友,唐代浩虚舟《陶母截发赋》:“原夫兰客方来,蕙心斯至。”“蕙质兰心”指女子心地纯净,品行高雅。宋柳永《离别难·花谢流水倏忽》:“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名人以“兰”为名,如《木兰诗》里的花木兰,《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西游记》里高老庄高太公的三个女儿,分别叫高香兰、高玉兰、高翠兰,童话故事《马兰花》里王老爹两个女儿叫大兰、小兰。当代有革命烈士刘胡兰,京剧大师梅兰芳,哲学家冯友兰(字芝生),文字学家唐兰等。

  两千年来,人们对兰的喜爱始终没有改变。

寸心容得许多香——兰文化漫谈

清 郑板桥《兰》 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0日 1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