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百花齐放春满园——看中国援建海外文化遗产修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看中国援建海外文化遗产修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02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谢景海(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是本国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也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宝贵资源。中国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开展海外文化遗产援建,为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作出了中国贡献。

  1.修复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文保团队在行动

  吴哥,位于柬埔寨暹粒市,这里遍布着600多年的吴哥王朝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代表着古高棉创造的灿烂文明。1992年,吴哥古迹作为濒危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吴哥遗产国际修复行动。1998年,受柬埔寨政府邀请,我国派出文物保护团队参与吴哥古迹修复工作,先后成功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两处遗址,得到了柬埔寨政府、当地居民、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同行的高度认可。2019年,柬埔寨政府又将吴哥遗产核心——王宫遗址交给我国开展第三期修复项目。在中柬双方20多年的精诚合作下,璀璨的吴哥文化遗产正在重现昔日峥嵘。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这句谚语,讲述着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千百年来的美丽。希瓦古城向世人展示着花剌子模帝国昔日的文明和辉煌,见证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但因年久失修,古城逐渐破败荒废。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是古城险情最严重、修复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两处建筑。应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邀请,我国文物修复团队来到希瓦古城,和当地人一起开展修复工作。在中乌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座建筑得到了根本修复,古城的道路、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也完成了彻底改造,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古城的修复,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希瓦,他们为之自豪:“这不是残破的希瓦了,而是我们心中的希瓦。”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遗址于197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尼泊尔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古印度的佛教、印度教与本土信仰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多宗教、多文化交融面貌。2015年尼泊尔发生强震,整个九层神庙建筑群被严重损坏,遗址修复刻不容缓。尼泊尔政府向我国提出援助请求后,我国选派文物修复团队开展九层神庙的修复工作。整个九层神庙建筑群坍塌损毁严重,雨季的每一次暴雨都会持续加速遗址的破坏。中国工作队克服重重困难,与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使用和修复原有材料,最大限度保护和保存九层神庙原有的文化与历史信息。经过近5年的整修和复原,九层神庙建筑群再现雄姿。尼泊尔总统班达里称赞道:“九层神庙项目将尼泊尔古老宗教艺术与中国现代修复技术相结合,对文物采取保护性的修缮,值得学习。”

  2019年缅甸蒲甘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蒲甘王朝曾先后在此建造万余座佛塔,故蒲甘被称为“万塔之城”。他冰瑜佛塔则是蒲甘群塔之冠,在缅甸民众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2016年缅甸地震,造成他冰瑜佛塔等数百座佛塔、佛像受损。他冰瑜佛塔的主体结构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情况非常危急。应缅甸政府邀请,我国选派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队赴缅甸开展他冰瑜寺遗址修复及考古勘探工作,这是首次由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团队共同开展的中外联合文化遗产修复项目。目前,他冰瑜寺遗址修复和保护工作方案已经全面设计完毕并在有序开展。

  目前,中国与柬埔寨、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合作开展了文化遗产修复项目,让多个国家文化遗产的文明信息跨越时间长河不断传承,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护了人类文明精华。

  2.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3年,“全球文明倡议”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被提出,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我国在海外文化遗产援建中,坚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新典范。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在海外文化遗产援建过程中,中国充分尊重他国文明多样性,以敬畏之心保护文化遗产,敬畏、尊重、理解合作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促进了不同文明与文化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对话合作。每一个项目开展前,我国援建工作队会对相关建筑和文物进行充分研究和详细勘察,包括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工艺材料、历史演变等,并与当地文物专家和百姓反复交流,寻找最能够尊重和保留其文明特质和文化特色的系统方案。尊重文物本身、尊重文物背后的文化、尊重文物所在国的人民心声,是中国海外文化遗产援建的“灵魂”所在。

  在希瓦古城修复过程中,援建工作队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原则,最大限度保持古城文物古建的真实性、历史性和完整性。为找到原汁原味的建筑材料,工作队想尽办法在古城收购旧砖、石和木料,并专门培训本地工匠们利用和修补从老建筑上拆下来的各类原料和部件。“我们起初不理解这样的做法,为什么不用更加结实的新材料,偏偏要用很难找到的传统材料呢?”很多参与修复工作的当地居民都有这样的困惑。援建工作队坚持使用原汁原味的老构件,再用传统工艺完成修复,最终效果让当地居民赞叹不已。援外专家与当地专家和工匠真诚交流、并肩工作,既让古城恢复了古色古韵的风貌,又大大提升了古城居民生活的安全与便利。

  在九层神庙修复中,为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文化要素,援建工作队走访当地老工匠、收集原物老照片,大量起用尼泊尔本地匠人,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以现状修缮加固为主,实现“修旧如旧”。修复过程中,尼泊尔当地工作人员有这样的疑问:“修复老旧构件费时费力,何不换一件新的?”我国文物修复专家认为,替换新构件自然容易,却损失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经过真诚沟通,尼泊尔本地匠人逐渐认可了不改变文物原状‌、‌尊重历史价值‌等文物修复理念。在这次修复中,老旧构件利用率达到85%,最大限度保护了九层神庙的原有文化历史要素。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援建团队根据九层神庙建筑群木材质地坚硬、缺乏柔性的特点,创造性采用金属绳索对其结构薄弱点进行加固,实现了“整体补强+软性链接”的修复,很好地解决了硬质木建筑抗震问题,体现了对文物最小干预和可逆的原则。从三维扫描技术到数字建模,从激光探测到高精度文物修复工具,中国文物古建修复多项高科技在海外得到了广泛运用,助力多元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文物、建筑的构成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老化和退化。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价值需求和体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对文物的解释、展示和呈现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援建工作队根据当地民众的多样化需要,通过“科技+文化遗产”的方式对当地建筑、文物和文化进行时代化、多元化表达。在柬埔寨王宫遗址项目中,援建内容涵盖了文物建筑修复、考古研究、石刻保护、实验室建设、展示中心建设、环境整治和遗址展示等,以新科技和新表达助力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正在海外文化遗产修复中探索遗产保护与文物新表达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受援国在遗址保护与旅游需求、文化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3.加强援建工作 促进民心相通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我国以人文交流为核心,积极开展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人文合作,同各国携手构建全球文化遗产对话合作网络,在人才培育、理念塑造、标准推广、知识普及等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文化遗产援建项目以普惠大众、提升当地群众幸福感、促进民心相通为重要目标,通过培训分享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当地工匠的就业能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造福了当地民众。

  海外文化遗产援建工作既是一项工程,也是不同国家学术、文化和文明碰撞、交流的舞台。在多个海外援建项目实施中,我国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协同实施”的合作交流机制,与相关国际组织、他国援建团队、当地政府和群众进行多边合作交流,开展务实合作。参与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除了中国以外,还有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多个国家,不同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技术上开展了真诚对话和广泛人文交流,上演了各国展示自身文明魅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修复技术的文明交流和技术比拼大赛。中国援建工作队在吴哥与多国文物古建修复专家共同协作,分享经验,切磋技能,并与当地政府和百姓进行广泛的文化和技术交流,促进了文明交流,增进了民心相通。

  推动建立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与平台。2015年,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培训中心在故宫博物院成立,至今已举办6期培训,促进了全球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的发展。2018年,亚洲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班在中国举办,培训会分享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经验和技术,助力培养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青年人才。同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塔什干召开“一带一路”文物保护技术国际研讨会,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物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2023年4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召开,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启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是在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推动下,由我国发起并主导的首个文化遗产保护类国际组织,获得亚洲多个国家响应和支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与多个国家深化务实合作,为高水平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推进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全球文明倡议的指引下,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人类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意盎然。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2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