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打通“最后一公里” 助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打通“最后一公里” 助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07 01: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学思】

  作者:刘晓燕、曾蔚(分别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来,越来越多的社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打造共享自习室这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大型图书馆距离较远、场地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这些“家门口的文化书房”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高效的学习条件,还通过开设特色托管班等服务,有效回应家庭教育、亲子陪护等现实需求,为建设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的社区环境注入新动能。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社区在自习室基础上延伸出青少年课业辅导、艺术兴趣培养、读书交流会等新型服务形态,进一步激发居民的学习热情与文化需求。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正由“有”向“优”加速迈进,公众对高品质文化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作出重要部署。现实也启示我们: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区共享自习室的兴起,正是立足群众日常生活场景,以“小空间”撬动“大格局”的务实之举,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学习需求的同时,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注入新活力,真正打通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安静便捷的学习场所并非易事。不少人往往因通勤时间长、城市空间拥挤、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等原因,无法获取适宜学习的空间。依托社区建设的共享自习室正是“近且可及”,既配备有网络、饮水、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又营造了恬静亲切的氛围,助力社区居民高效学习,进一步提升其学习体验。一些社区还在暑期推出托管班,不仅为家长排忧解难,也为青少年提供启智成长的文化沃土。以北京西城华嘉社区为例,去年7月开设的青少年暑期托管班将本地文化资源与教育需求有效对接,不仅盘活了社区空间、提升设施利用率,更拓展了服务功能,让居民在“家门口”获取优质资源、感受人文关怀。

  让社区共享自习室充分释放潜能,关键在于多维协同齐发力。在功能拓展上,从单一走向多样,从静态转向动态,从满足学习延展至涵养文化;在资源普惠上,从中心下沉基层,从分布不均推进至触手可及,从基础供给进阶到赋予活力;在制度优化上,强化顶层设计和微观实施,从单方推动到多方参与。如此,社区共享自习室方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样板间”。

  在功能拓展层面,一些社区共享自习室由活动室、图书馆或临时场地改造而来,在非学习时段可灵活转为社区议事厅、公共文化沙龙或亲子阅读空间。一些社区通过增设文化沙龙、亲子共读活动,使自习室从“安静的学习室”变身为“活跃的文化客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邻里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社区的认同度也不断提高,基层社区治理也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中更加顺畅、有活力。

  在资源普惠层面,通过灵活的点状分布和去中心化布局,让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真正下沉基层。在满足基础学习需求之余,融入非遗传承、艺术体验等多元内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切实提升居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有些社区还通过举办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不仅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更为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提供了有益探索,持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在制度优化层面,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确保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同时还需要在具体实施中不断完善设施条件、延长开放时段、提升服务水平。此外,还应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志愿者力量,形成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毋庸讳言,当前这一文化空间面临数量布局不平衡、设施条件欠佳、认知度不高、专业化管理有待加强等现实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应坚持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机制、鼓励多方协同合作,不断提升以共享自习室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效能。而在共享自习室建设前,应深入调研居民需求,将学习、生活、休闲、工作多种功能融为一体,提升社区空间利用效率与文化活动品质。

  面向未来,建设社区共享自习室应顺应公众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全龄友好、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善用数字技术赋能空间建设,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线上预约、资源共享、课程点播等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度与可及性。使用融媒体平台扩大信息传播广度与深度,让更多居民轻松获取服务信息、参与文化活动,让共享自习室为更多人所知所用,充分发挥其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社区共享自习室的兴起,正是这一宏大愿景在基层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相信随着各方力量的不断汇聚、资源的持续下沉,这一创新探索将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持续贡献力量。通过政策引领、制度优化和多元参与,社区共享自习室将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为建设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注入更多蓬勃的活力和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7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