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特色文旅风韵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特色文旅风韵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14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译丹

  冬日,漫步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民俗风情步行街,两侧是青瓦白墙、飞檐雕梁的朝鲜族传统建筑群落,木色门窗疏密有致。当地村民在此经营着民族特色餐馆、摄影馆、文创产品店等店铺,兴安盟“小延吉”的招牌远近闻名。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特色文旅风韵浓

    游客在三合村旅拍。资料图片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特色文旅风韵浓

    三合村稻田风光。包宝音德力格尔摄/光明图片

  “我是从辽宁辽阳过来的,今天跟家人一起来体验这边的特色美食、服饰,准备给亲戚朋友带些东西回去。这里的村子特别美,是值得来玩的好地方。”游客王彩凤说道。

  谈起三合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充满感慨。前些年,三合村近三分之二的人外出务工,导致村子一度成为只有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空心村”。2017年,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三合村聚焦宅基地制度改革、一二三产融合,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实施11个项目,建设特色“民俗旅游村”,同时对外广发“英雄帖”,鼓励更多有能力的社会资本进村投资发展。原本闲置的农房和院落由此发展出了精品民宿、研学基地、特色餐饮、旅拍摄影等文旅业态。

  此外,三合村持续放大本地生态、文化优势,以特色民俗馆、水稻故事馆为载体,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村里除了延续已有40多年历史的稻田捕鱼节、老年节等活动,还通过创设“插秧节”“丰收节”“音乐节”等新活动搭建互动平台吸引游客,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带动文创产品销售超过220万元。

  “2024年‘五一’假期,三合村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这里的旅游真的火起来了。”许忠峰表示。

  走进三合村村民许忠光在步行街开设的朝鲜族特色风味饭店,冷面、海鲜饼等各色民族美食大受欢迎,店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常。

  “我们村的旅游发展起来后,我家饭店的客流量、营业额也上来了,2023年店里的收入比过去增长了将近40%。”许忠光说,家乡三合村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民俗风情步行街开街,让他看到了发展机遇,他的饭店如今成了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店。

  步行街的建设为村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很多机会。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了很多像许忠光这样的村民创业兴业。

  产业聚人气,人气促发展,推动三合村的业态成长形成良性循环。2023年,三合村旅游发展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万元。

  三合村乡村游的成功靠的是稳扎稳打的特色产业。三合村的水稻文化已有80多年的历史。今年以来,村子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推动稻米产业发展壮大,延长大米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

  “我们对大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优质碎米进行深加工,用于生产打糕、米肠、米酒、月亮糕等民族特色食品,现在已经有3家线下直营店,直接带动800户农户增产增收。”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峰表示。这些年,他带动三合村及周边村民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发展订单农业,助力三合村的农业逐步走上产业化生产道路。

  “村子今天的发展变化都要归功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村内各民族亲如兄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许忠峰表示。

  “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就想着回到家乡工作,同时照顾父母。”崔智翔是土生土长的三合村村民,他说,“这几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各民族村民相处得特别好。我家的餐桌上,除了有自己家做的泡菜外,经常还有邻居蒙古族阿姨送来的酸咸菜,特别好吃;炒菜炖菜啊,又是东北的风味儿,这些菜融出了三合村的味儿!”

  在三合村,山是远山,连绵不绝;水是洮儿河水,叮咚欢唱。汉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各族居民在村里交往交融、和谐友爱。特色产业发展、民族团结情谊,让三合村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近年来,三合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韵。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4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