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面面观·艺术乡建】
作者:陈劲松(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乡土社会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这构成了乡村传统文脉的基石,也是滋养乡风文明的重要源泉。每个乡村都在世代相传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人文史话、传统技艺、民俗习惯、节庆活动、地方美食等乡土文化,它们都是构成乡风文明的内核与精髓。
在传统文脉的不断演化与变革中,乡风文明的内核也随之改变,它与乡村所处的时代相呼应,也成为关联乡村社会凝聚力与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村与村,人与人的紧密联系,往往需要乡风文明来达成沟通,从而增强乡村社会整体的稳定性。乡村需要传统文脉涵养乡风文明,这是高校开展艺术乡建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什么样的文脉就会孕育什么样的乡风。一方面,要发掘整理以乡村为基础的传统文脉,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价值的新形式,以此改善乡风文明、引领乡风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走进偏远山村,对古村落建筑彩绘、木雕技艺展开抢救式记录,运用数字化手段,精细扫描雕刻纹理、彩绘图案,分类整理成册,为这些濒危技艺留下翔实资料;西安美术学院聚焦西北乡村民俗,对传统秦腔脸谱绘制、皮影镂刻技法深入调研,访谈民间艺人,还原技艺传承脉络,让古老艺术重见天日。
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文脉的创意也尤显重要。通过创新性解读、积极正面重构,传统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四川美术学院在乡村设立实践基地,引入“艺术+民宿”项目,邀请村民参与民宿装饰设计,将蜀绣、竹编等元素融入室内外布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河北乡村助力打造“文化集市”,组织村民将剪纸、面人等手工艺品展销,配合现场制作演示,吸引游客驻足。耳濡目染下,各地村民也在尝试加入这种传承形式,从而在高校教育本职工作发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云南大理漾濞县,己路河村农民自发开起了自己的品牌专卖店,古老技艺在市场活力激发下焕发生机,融入了现代生活。
乡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息息相关。从结合传统文脉的角度出发,教育的实践性与乡村文化实际需求相契合,孕育出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乡愁记忆与乡村创意的共同作用下,新的城乡纽带关系逐渐形成,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不少开展艺术乡建的学校将优秀的乡风文明转化为丰富的教学成果,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部分地方院校开设乡土文化课程,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如讲述剪纸、皮影制作等技艺,手把手教学生创作。山东省某县中小学将本地柳编技艺引入劳技课堂,孩子们学习编筐、篓等简单物件,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在触摸柳条、遵循编法中领悟先辈勤劳坚忍品质,传承文化基因。
以优秀乡村文化涵养乡风文明是一项系统且持久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村民多方联动。高校在参与乡村建设时要明白,唯有守护好乡村文化根脉,创新传承利用方式,才能让乡村文明之花长盛不衰,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乡村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2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