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牢记嘱托,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牢记嘱托,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27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春走基层】

  编者按

  神州大地,年味渐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春节前夕深入乡村和社区,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亲切关怀与深情厚望,温暖着各族人民群众。

  新年新气象,奋斗正当时。本版推出专题报道,邀请部分地区干部群众,重温深情嘱托,讲述生活新貌,畅谈奋进心声。

  和美乡村面貌新

  讲述人: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党委书记 郝庆水

  前年夏天的那场雨,让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灾害——2023年7月底,华北地区极端降雨,引发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天津东淀蓄滞洪区大片土地被淹。第六埠村的1万多亩田地、2000多个大棚也在其中。

  我们至今忘不了去年春节前夕的那一天。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第六埠村。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时刻记挂着大家的安危冷暖,也希望乡亲们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牢记嘱托,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在天津古文化街,人们正在观看民俗表演。新华社发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重建美好家园。一方面修复和重建受损大棚,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各项惠民补贴,缓解乡亲们的经济压力,让农业生产恢复元气。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24年6月底,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已全部完成。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努力下,第六埠村2024年蔬菜产量突破6000万斤,村集体收入1500万元,较2023年实现翻番,和美乡村展现出新的面貌。

  为推广农副产品,我们在村里开设“创富工坊”,通过直播、线下展示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六埠蟹稻、土鸡蛋、沙窝萝卜等特色产品。可以说,“创富工坊”为第六埠村和周边村打造了集展示、销售、推广于一体的特色窗口。自去年8月营业以来,“创富工坊”接待参观游客6000余人次,商品交易额达60余万元。

  我们还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河道田园景观、蔬菜种植基地、红色文化资源等,推出多条研学线路,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拓展园”“南泥湾农业研学基地”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了数万名中小学生前来。他们在这里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聆听抗洪事迹。一位带队老师说,通过体验农事活动,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播种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今后会更加珍惜粮食。

  约6000平方米的六埠水岸露营公园和300亩的“麦浪轻语”麦田拍照打卡地,也是我们村的新特色。在研判顾客需求后,我们新添置了露营帐篷、露天电影院、草坪、铁锅炖灶台等设施,景区当月建成、当月开放、当月回本,全年文旅收入达到150万元。一位游客对我说,在繁忙的工作中找个周末来到第六埠村,露营烧烤看风景,远离城市喧嚣,十分惬意。

  春节临近,村里一派喜气洋洋,写春联、贴福字、打好中国结、挂上红灯笼……街巷场院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乡亲们的年货也备得足足的。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幸福指数“噌噌涨”

  讲述人:河北省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 孙贵英

  这些年,我们德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深情嘱托,拆旧房、盖新房,搭戏台、建广场,完成了水、电、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工程的改造建设,还有了农光互补、花田草海、农业采摘、民宿体验等景点,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样。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兴旺,培育出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马铃薯种植产业“金豆豆”,“种”下了可长期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光伏,前景美好、效益可观的民宿旅游产业“银窝窝”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村民们的收入水涨船高,幸福指数也是“噌噌涨”。

牢记嘱托,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河北省张北县坝上地区景色优美。新华社发

  村子发展蒸蒸日上,我们的干劲别提多足了。我和老伴儿在土坯房生活了大半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住上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2019年5月,德胜村一期96套新民居建成,我家分到了两套,还第一个搬了进来。村里又修通了连接草原天路的5公里水泥路。我们瞄准京津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开了全村第一家民宿——老王微民宿。如今,民宿收益越来越稳定。

  村里开民宿的人越来越多,民宿托管公司应运而生;马铃薯棚外打造了果蔬采摘和观光游览项目,游客络绎不绝;伴手礼需求丰富,各种土特产深加工企业加速发展……产业更加丰富、更加厚实,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回乡,也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增收选择。

  2024年5月,我开始到村里的食品加工厂做产品装箱工作。我刚过60岁,身体硬朗,厂里包三餐,每月还有3200元工资,别提多舒坦了。老伴儿在村里的一家生猪养殖场工作,每月也能挣4500多元钱。这些收入让我们可以安度晚年,也让我们有了更多老有所为的成就感。

  快过年了,食品加工厂和生猪养殖场都到了最忙碌的时候,我和老伴儿都要加班,有时候干脆住在单位。我们常常互相打趣:“年过六旬,老两口咋开始‘分居’了呢?”即便忙碌,内心也是幸福的。为啥?因为工作有收益、日子有盼头。

  “绣”出精彩新生活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彭 艺

  岁寒时节,驱车一路驶向乌江源头,云遮雾绕间,沿着公路转过几个弯,嗅到袅袅炊烟里的熏制腊肉香气,看到错落有致的苗族民居,便来到了我的家乡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摆满了黄粑和年货。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那时,村里人都住在乌江对岸悬崖下的“化屋基”,这是个悬崖下的深度贫困村。我们全家7口人挤在四面漏风的茅草房里,靠种苞谷和洋芋为生。村里三面临水,出山只有一条路——翻过垂直陡峭的“手扒岩”,再走上十几里山路,才能到集市采买年货。

  那时,乡亲们日子虽苦,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却没断过。苗族没有文字,亲手绣出的苗族服饰,穿在身上便是一部“行走的史诗”。我还没上小学,就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学起了苗绣,从此便爱上了这门“指尖技艺”。

牢记嘱托,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位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华社发

  年岁更替,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读完了高中和大学,绣出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可心中的困惑却越发强烈: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苗绣?

  带着传承苗绣的心愿,我考取了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通过几年学习实践,我成功研制出将紫甘蓝加入白糖、醋、小苏打,调配出不同颜色的蜡染技艺。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做设计,如何把传统和现代、非遗和时尚、技术和艺术相结合。

  学成返乡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带领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姐妹们开展苗绣蜡染的相关产业。村民们搬进了新居,旅游公路通到了村头,吸引来更多外地游客,打开了苗绣产品的销路。许多年轻绣娘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村里的新变化一天比一天多。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021年2月3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总书记走进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这几年,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发展苗绣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我们到全国各地拜访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不断精进传统技艺。同时,与高校开展合作、创新设计,陆续推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背包、瓷器等产品。2024年,我们又把苗绣“高定”服装和各类文创产品带到了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不仅收获了来自大湾区市场的订单,还受到了许多外国客商的好评。

  行走在乌江岸边,不时飘来阵阵黄粑和麦芽糖的香甜气息,年味正浓。飞针走线间,又一批蛇年主题苗绣和蜡染工艺品即将完工。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加把劲,努力传承好民族文化,用苗绣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

  社区有了幸福院

  讲述人: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居民 杜慧媛

  2016年2月3日,对我们光明社区居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社区看望我们。那一天,我和“幸福大妈”合唱团的队员们在社区音乐室为总书记唱了一首《南泥湾新编》,总书记祝大家“歌声常伴美好生活”。

  在总书记的关怀下,如今,社区里里外外都大变样了。这变化,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特别是2023年10月,社区全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我和邻居们来此参观,心里是满满的惊喜和感动。新党群服务中心外观大气,内部设施齐全贴心。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这里就是第二个家。

牢记嘱托,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游人在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景区游玩。新华社发

  社区党委副书记徐玫玫告诉我们,新党群服务中心又名“一老一小幸福院”。为了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和江西老年开放大学合作,在这座新楼里打造了社区老年大学、音乐教室、舞蹈房等,引进了越剧、交谊舞等课程,还请了专业老师来上课。

  我是社区“幸福大妈”合唱团的成员,别看我们年纪大,唱起歌来精神头儿可足了。新党群服务中心的音乐教室音响设备一流,这里成为我们的“练歌房”。排练时间一到,我就会准时来这里,和其他姐妹们一起练声,排练新曲目。

  除了合唱团的活动,我还特别喜欢新党群服务中心的“幸福食堂”。以前,做饭对我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现在好了,食堂每天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可以用社保卡结算,年满70周岁的老人还能享受优惠。每到饭点儿,我都会和老伙伴们相约一起来食堂用餐,边吃边聊,那叫一个惬意。

  新党群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里既有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也有供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区。周末,我会带着小孙子一起来玩。

  快过年了,给新党群服务中心装饰打扮、营造氛围的工作,落在了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和民间巧娘队的头上,她们每天拿着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在大楼里来回穿梭,红灯笼、中国结,还有五彩斑斓的彩带被高高挂起,为中心增添了一抹亮色。

  今年,合唱团打算为社区居民表演一些新曲目。这几天,我们找了新歌素材和备选的服装造型与大家积极探讨。我要与合唱团的姐妹们一起,把我们的幸福生活唱给大家听。

  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讲述人:甘肃省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 董建新

  临近春节,我们村更热闹了。这几天,一串串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乡亲们加紧排练“村晚”节目和社火表演,家家户户大扫除、备年货,喜气洋洋迎接新春。

  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时的情景。2013年2月3日,那天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考察,叮嘱“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牢记嘱托,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甘肃省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小朋友在树下玩耍。新华社发

  说起来有人可能不信,元古堆村前的那条路,原来叫“烂泥沟”。村民要吃水,得去村西南的山泉挑水,歇几歇才能到家。那时候,全村四分之三的群众住在危房里……

  这十多年来,元古堆村一年一个新样貌: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搬进新民居、用上自来水,新学校书声琅琅,卫生室、敬老院设施齐全,村史馆、文创驿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成投用。

  产业发展上,元古堆村更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种植百合、中药材、羊肚菌,繁育苗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优化种植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村干部带头办合作社,打造“红火元古堆”品牌,搭建起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为群众稳定增收提供长效保障。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观光。村里趁势而上,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陆续打造了梅花鹿养殖基地、萌宠乐园、花海、冰雪旅游基地等游乐景点,让游客一年四季来村里都有看点、有玩头。就连村里闲置的民房,也被改造成精品民宿,夏季一房难求。

  2023年,元古堆村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达58.8万人次。村里搭建起数字化平台,引进运营公司作为“乡村合伙人”,由村委会提供服务和场地,运营公司负责管理和引流,营业收入按比例分成。游客在元古堆村喝一杯现磨咖啡,就能为村集体收入贡献3元。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收入也直线上升。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较2012年增长11.8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飞跃。

  村庄变美变富了,治理也得跟上。2024年,村里常态化设立“百姓有事我来办”的村民议事机制。有群众反映,村道、巷道和入户道都已经硬化,但通往田间地头的产业路还没有硬化,农机到田地的“最后一公里”仍不方便。于是,我们利用村集体资金,将硬化路修通至每个自然村的田间地头。

  你瞧,我们元古堆村门口的牌坊上刻着一副对联:沐党恩并肩同筑小康路,过盛世携手共圆中国梦。横批是“群策群力”。正是凭借着群策群力的精神,元古堆村正向着更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董山峰、耿建扩、吕慎、胡晓军、李玉兰、尚杰、陈元秋、陈冠合、王艺钊、王洋、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建巍、薛斌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7日 07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