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 龙 陶 乐
2月4日,大年初七,年味儿未散,人们便已陆续踏上返程的列车。立春已至,但小兴安岭依然冷得刺骨。
漆黑的凌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工务段朗乡线路车间小白工区的一群00后养路人,在茫茫雪原中,顶着漫天星斗,穿着橘黄色的马甲出工作业。
小白工区所在的绥佳线铁路全长380公里,1941年开通,设备设施极为陈旧,小白工区管辖的16公里线路和14组道岔每到冬天都会出现大量冻起。年后正值返程高峰,加上第九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办,途经这里的客、货运列车比往日多了起来,为让每一趟途经这里的列车都准时准点、安全畅通,小白工区的铁路工人一天要使用七八百块垫板,弯腰上千次来找平线路,整治冻害。
4时30分,小伙子们将300多斤的工机具运抵施工现场。施工点铁路线路最大坡度达到千分之十二点三,途经此处的列车必须在尾部加挂机车辅助推动,才能确保顺利“爬上”高坡大岭,荷载加重使得线路病害复杂多变。工长栾仁涛手持轨距尺,测量线轨道的几何尺寸,每三五步一弯腰,并用石笔把水平、高低、冻害情况清晰地写在轨枕上,可别小看他这个活儿,轨枕上的每一笔都是同事们作业的“金标准”。
“一定得精确到毫米,一旦超出范围,列车经过时产生晃动,严重的话会危及行车安全,可不是闹着玩的!”栾仁涛左腿跪在地上,右腿向后蹬,边目测轨道的高低,边叮嘱徒弟们。
线路工陈海涛和李玉鑫借助头灯的光亮,跪在雪地上,将垫板垫入轨底和轨枕之间,然后拧紧螺栓,让钢轨重新变得平顺。
作业结束时,东方已泛出鱼肚白,皑皑白雪轻柔披拂在大箐山上,大伙儿带着一身疲惫往回走,眉毛、帽子结满白霜,常年与大山和冰雪为伴,他们守护着这条从深山蜿蜒而出的极寒铁路。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