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漫步镇远古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漫步镇远古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7 05: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葛水平

  

  夜晚的舞阳河被岸上的灯火照亮,古乐从岸边的绿植中流泻出来,河水涌动,烟波万顷。在今天越来越干渴的地球上,许多河流已经忘记了流动。这里的河流却是如此丰沛,它不是流动,而是涌动——由此将大自然生命的乐章一页一页地写下去。

  历史文化名城镇远位于贵州东部,沅水支流舞阳河呈S形穿过古城,将城一分为二:北岸是旧府城,为过去的行政中心;南岸是旧卫城,曾是屯兵守卫的地方。登上石屏山从高处远眺,镇远就像一幅太极图,因此,镇远又被称为“太极古镇”。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此设无阳县,之后,历代王朝也曾在这里设置县、州、府、道。元代至近现代的700多年间,这里一直为州府所在地。镇远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的军事重镇,也曾是商业物资集散地,繁荣富庶,被称为“西南大都会”。当年,盐船争流,商贾如云,绘就了一幅西南的“清明上河图”。

  在镇远,向任何一个方向行走,都会有一些事物让你驻足停留,而后深深地凝视。古老的码头、巷道、院落,成为时间的刻度,收藏着曾经的城市格局。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和府城码头、禹门码头、冲子口码头、天后宫码头、上北门码头等,如今仍完整保留,是繁盛历史的见证。穿行在老建筑之间,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遗迹随处可见,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图景。过往时代的印记,让人感到,时间慢了下来。

  陪同我们一起行走的当地朋友讲述了镇远的许多人与事。在邈远而广阔的时空里,张三丰、王阳明、林则徐、何绍基、冯玉祥等文化名人都曾经在这里留下墨宝诗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有三回隆重描写镇远古城,称赞镇远为“歌舞地”。明正德四年(1509)冬,王阳明奉调江西吉安府庐陵任知县,由贵阳经清平卫、兴隆卫来到镇远府城,从这里乘舟东下。在到达镇远府城后夜宿旅邸时,他给龙场的旧友门生写告别信:“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相见未期,努力进修,以俟后会。即日已抵镇远,须臾放舟行矣……”

  清晨,舞阳河畔的雾是如此温柔,像一层纱幔,慢慢地被撩开,让人怀想古城那些藏于时光深处的历史。

  

  没想到,在镇远和平村,坐落着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成立了军政部第一俘虏收容所、第二俘虏收容所。前者成立于西安,后者则在镇远。

  第二俘虏收容所旧址位于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院墙内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体建筑14栋。

  和平村里,曾唱响《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歌》:

  疯狂的雪遮蔽日光

  死神的风暴在狂啸

  自由的人民今何在

  负债累累涕泣饥肠

  地狱中的呻吟阴暗而愤怒

  正从全国各地喷涌而出

  打回去吧祖国的儿女们

  …………

  除了这首歌,战俘们还经常演唱《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

  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掳掠,苦难当

  …………

  从1938年12月到1944年11月,第二俘虏收容所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他们安排文娱活动——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尊重。战俘们逐渐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

  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和平村训练班”(后改名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是难得的一所保存完好的日本俘虏收容所。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让一些东西不易察觉地被一点点地抹去。时光的流逝中,和平村愈发显现出某种坚守以及它存在的价值——让人正视历史,记住我们经历过的昨天。

  

  当晨雾漫不经心地从大地上飘过,阳光遍布沟壑、山峦,映入眼帘的是饱经风雨的苍翠,它们从镇远古城一直漫到高处。阳光下,一切生命都绚烂起来。

  清清爽爽的古城,闲庭信步地走下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是有味道的。秋天,是苞谷的味道,是米酒的味道。冬天,是柴烟的味道,是苗族山歌的味道。

  古城的黑瓦白墙很是醒目,一派静谧。走在人流中,偶见三三两两的行人肩背农具,准备下地劳作。顿时,我产生了归家的感觉。

  走在曲里拐弯的巷子里,能感受到一种传统而内敛的日常生活,节奏舒缓,住在老屋里的老人也是福寿绵长的吧。让人想到,活着,就是要享受熨帖如意,享受家的温馨,享受草长莺飞、温暖如春的好日子。

  古城,虽然旧了,却呈现出一种安静的美好,让人仿佛遇见故人——这种旧是有温度的。

  在镇远古城,我买了苗绣和蓝印花布老虎,很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因这方水土形成独特的生活习俗。青山与绿水之间,古旧的门、雕花的窗、青砖垒出的墙,屋里大厅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天井,晴耕雨读,一种古老的诗意栖居于此。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7日 15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