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黄帝内经》的道与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黄帝内经》的道与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8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姚春鹏(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医学在现代的意义一般是指认识人体生命规律,以祛除疾病、维护健康为目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实践上看,医学具体表现为技术的操作,但背后总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任何体系化的医学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医学也是如此。《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把医学看成“道”,称之为“医道”甚至“至道”。对《内经》之“道”及相关的“数”“术”进行分析,阐明《内经》对天地自然、人类生命运动规律的总认识,有助于了解中医学的本质。

  医道之根基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道是贯穿于宇宙生命之中的动因。任何医学在实践上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技术、技艺,但建基于中国古代道论哲学基础上的中医学并不局限于技术、技艺来理解医学,《内经》即自觉站在“道”的高度来把握医学,认识人体的生命之道。

  《内经》之道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范畴,由高到低,形成了道论体系,包含丰富内容。《内经》虽以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人体生理病理为指归,但“医道”并不是最高范畴,最高范畴还是以老子道家和《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所揭示的道。在今人看来,医学是以对生理、病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独立科学门类,但在古人看来,人是自然生化的产物,人的生老病死、寿夭穷通,遵循自然生化的大法则,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研究不能离开天地大环境和自然生化的大法则,也就是自然之道。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揭示了道对宇宙万物生成、存在、发展以至消亡的终极决定意义,教导人们要取法自然,按照自然之道去生活。老子所论之道,概言之,一指天地万物的创生本原,一指天地万物生化遵循的自然法则,二者是合一的。《内经》所论之道也包括这两方面的含义而以后者为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这是说大道是微妙难测,不能仅凭感觉感知,但天地间的一切变化又是由它发生和推动的。这个意义上的道就是老子的本原之道,本原之道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所以然。在医学上明了本原之道的所以然,可以法道而行,顺道而为,实现人的目的;相应也就能明白疾病由无到有的发展规律,应未病先防,使疾病消弭于无形。这是老子之道对于医学的最大启示。

  《内经》之道更多是继承了老子的作为万物生化法则的阴阳之道,也即《周易》的一阴一阳之道。《素问·天元纪大论》就对生成万物生化法则的阴阳之道作出了详细解说,首先肯定了阴阳是天地的总规律,所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进而对五运阴阳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变化之为用”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得出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的结论。显然,《内经》在继承老子和《周易》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给出了比较具体的生化图景。总之,《内经》的医道论是稳固地建立在以老子、《周易》等为代表的生命之道基础上的。

  医家视野中的“道术”

  道术作为一个概念在先秦很多典籍已经出现,已经成为人们习用的重要概念,特别是《庄子·天下》言道术而广为人知。但古人并没有对此概念作过系统阐释。道为四通八达之大道;而术,据《说文》为“邑中道也”,也是道路之意,不过不是大道而是小路。这样,在后来思想史的发展中,道与术之间就有了总与分、大与小、隐与显等差异。道为天地的总规律,为万物生化的过程;人知道而后要行道。行道不能仅停留在思想中,必须落实为一定的技艺、技术,这就是术。

  《内经》论“术”首见于《素问·腹中论》“血枯”病。“道术”一词,在《内经》中仅见于《素问·解精微论》:“临事以适道术。”但道、术并举在《内经》却多次出现。可见,《内经》认为道与术存在内在联系。术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技术创造必须取法于大化流行之道,以大道作为创造的原则或实践的出发点。道决定术,术是道的体现。二者是统一的。从形上之道到形下之术,中间往往要以“数”为中介。《内经》清楚地认识到了道、数、术的有机统一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的道,展开就是阴阳,而阴阳则落实于具体的数术。道也就必然与数发生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至道在微……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这是说大道虽然微妙,但在恍惚微妙之间有数的存在,这毫氂之数虽然非常渺小,但是可以度量,可以认识,积累起来就可以认识人体以及天地万物了。这是说无形之道的变化过程中存在可以认识的数的规律,为人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提供了可能。《内经》非常重视对数的研究,多次提到“至数”“天数”“天地之数”“气数”“五运之数”等。医学不能仅满足对天地万物总规律——道的把握上,还必须对道的具体体现——数有所把握,只有“至数极”才能“道不惑”,才是“明道”。可见,“至数”对于医学的重要意义。

  《内经》在论“术”时始终没有离开“道”和“数”,要求对“术”的研习要以道、数为前提和根据。反对抛弃“道”“数”指导的“杂术”。《内经》认为“圣人之术”是“通合道理”,“必有法则,循经守数”的,抛弃了这一根本准则,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术”。临证中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通晓“圣人之术”,只有“守数据治”才能“终身不殆”。

  道术一体与中医学的发展

  《内经》道、数、术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把中医学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道就是树根和主干,数则是大的分枝,构成树的整体结构,而术则是直接显露于外的细小枝叶。有道才有数,有数才有术。根深才能叶茂,道深才能术精。道与术的关系又好比人的形与神,神主宰形,形展现神。道决定术,术体现道。《内经》关于道、数、术关系的正确认识规定了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历代医家都坚守道术统一的思想来指导医学实践,自觉地与只重视具体的治病方术,忽视“大道”作用的肤浅的实用主义思想作斗争。如金元四大医家的集大成者朱震亨就认为“《素问》载道之书也”,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作《医非小道记》,批评小觑医学者,认为“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总的来说,近代之前的中医学是沿着道、数、术的方向发展的。但在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之后,中医学的发展却出现了大的问题、方向性的问题。随着中国传统学术整体衰落,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遭到质疑,承认中医有疗效,但理论不科学,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之声迭起,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废道而存术。而我们知道,道术一体,道存则术存,道亡则术亡。所以近百年来中医学曾一度被认为走上了衰败之路。中医学要重铸辉煌,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必须挺立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树立自己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融会新知,丰富发展自己。这是未来中医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8日 11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