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8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素军(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讲师)

  “天人合一”观念既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中华文明迥异于西方文明的重要特质。《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气”为基础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体与外部世界以气为载体实现同构和相应,运用气化思想展示生命与宇宙之间的信息沟通,既在宏观上构建天地人同构的大宇宙观,也在微观上具象化人体生命过程,体现了自然与人、物质与能量、宇宙大整体与人体小整体之间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生命形态与天地之气的统一

  《内经》把人的生命置于其所处的环境场域中作整体性观照,从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出发,提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即认为天地之气上下交互之处正是人所处之域。人不仅生存在唯气氤氲的宇宙中,其生命本身也是秉气而生,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实形实,气虚形虚”等都是在强调气充塞于宇宙,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变化的质料载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更详实地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是在“通天下一气耳”的哲学认知前提下更具体地肯定人体之脏腑、经络、肢节与官窍等都能与自然之气相通。这种相通表现为人体以气为媒介与自然存在同构与相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又云“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以人身之气的功能与性质比类于天地之气的功能与状态,且认为人之五脏与自然中的五行之气相应,人体各以其气命其脏,人之六经与自然中的三阴三阳之气相应,人体各以其气命其经,所以在《内经》看来,人之脏腑是气化的脏腑,经络也是气化的经络;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也指出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本质上也是由五气化生;且人体也因气的功能状态的差异而展示出不同的形态迹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就描述了在阴阳气血差异之下分殊的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和平之五态人。总而言之,《内经》以气为基础,建构的是一个以天地之气生,与天地相参的人体生命系统。

  自然气化与生命节律的相应

  宏观地看,《内经》中所论“气化”是因气的运动和感应交合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是遍在于宇宙万物的,《素问·五常政大论》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政一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指出以阴阳属性为基本分判的二气动而不已,气之升降、出入、聚散等运动时时催动着包括人体生命在内的万物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化贯通于生命全部演化过程。

  从大宇宙的维度观之,气化主要体现在五运六气对人体状态、病候以及诊疗的影响。《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阐说了在天干所主的五运系统下,一年五季气候的变化和一岁之内的气象运动,以及在十二地支所主的六气系统下,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等六气在一年中的交迭运行秩序,认为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运周期与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之变相生相胜而产生的流转变化对自然气候、物候、人体病候有系统规律的影响。五运太过或不及,六气非其时而至等都会引起生命平衡的打破,节律的改变和疾病的发生,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举例提到当岁木之运太过时,风气强盛流行,木克土,因此脾土就会受到侵害,此时人会有泄泻增多,饮食减少,肢体沉重,烦闷肠鸣,肚腹胀满等症状出现,由于木气太过,人在情志上还可能会勃然发怒,冲击头部,头昏眼花等,所以《内经》强调调理当“先立其年,以明其气”。《素问·六节脏象论》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指出要十分重视五运六气的运行所昭示的时间节律和自然气候、物候的变化,人体要按照运气规律加以调节,以达到与自然的随顺和协调相应。

  人身气化与自然信息的沟通

  从人体小宇宙观之,《内经》中所言“气化”也表现为人体内气机的运行变化,这种运行变化一方面指由气化精、化气生神等维系和调控生命机体的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即指出真气可以化生为精,精血充盈又可以化生真气,饮食五味在人体内部的生化可以补养形体,真气和精血的生化可以滋养生命。另一方面,人体内部的气化也指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基本生命物质的运化呈现出的生命过程的演化和调整,包括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水谷精微以及汗液、二便的排泄,人体内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等能量转化,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即描述了膀胱作为水液聚会之地,只有通过肾气的气化推动才能实现排泄。同时《内经》认为,饮食水谷也是自然之气所化生,是含有自然信息的能量,因此饮食五味被吸收后形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程,包括以之为基础的气与精之间的互化过程,也是人体与自然之气交互沟通的过程。同样,人体小宇宙内部的气化作用生生不息地推动和调控生命功能,也需遵循自然之气的运行规则,动态观之,审之于位,天气是阳中藏阴而下降,地气是阴中寓阳而上升,有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等规律;审之于相,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常态,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序可寻,人身之气也是如此,气在脏腑经络中阴升阳降,护养生命需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原则。当然,人体内部的气化过程也会存在运行失常的可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举例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符号~]胀”,即人体内清阳之气如在下而不能上升,浊阴之气若在上而不得下降就会导致飧泄或腹胀,这便是违背了阴阳之气运行的规律导致的病症,因此《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提出要“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即强调人体要在阴阳之气的运动中追求其协调共济。

  综上,《黄帝内经》中所言“气”既是构成万物存在的质料基础,又是万物衍生变化的运化力量。“气化理论”是从“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出发,在综合古代天文、物候、历法、术数等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观照得出的认知,既表达为在大宇宙中,自然通过五运和六气两大系统之间相生相胜的交互作用对人体生命状态的影响,也表达为人体内部五脏、经络等气通过升降出入实现的生克制化等。不同于西医学重形质、重分解的诊疗观念,在气化思维指导下,中医治疗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对形体的调治,更重要的是对天人关系的调节或再塑,这对于深化中华文化整体观照、和谐统一、动态平衡的文化观念,以及塑造和完善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产生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8日 11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