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刘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黄浦江畔的晨雾还未散尽,一家跨国药企的上海办事处已收到政务平台的智能提醒:根据企业新立项的研发项目,系统自动匹配了3项可申报的扶持政策。这种“政策主动敲门”的场景,正是近日出台的《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落地后的寻常一幕。
眼下,一场以企业感知为坐标的营商环境改革,正在各地持续进行中。从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服务包”到浙江的“一件事”改革,再到四川的“政策计算器”,从政府供给导向转向企业需求导向,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有目共睹。这不仅能够推动重塑政企关系生态,更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展现出中国制度创新的独特优势。
一段时间以来,营商环境改革多遵循“政府端菜”的模式,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企业享受各项政策服务。这种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法完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上海此次将企业感受度作为关键指标,标志着营商环境改革思路的新变化:把评价标尺交给企业,让政策制定者学会用企业的眼光看问题。
上海的“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让企业家们走进一线,面对面了解情况,实打实反映问题。这种将企业感受具象为改革坐标的实践,正在全国推广铺开:北京海淀区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企业从“找政策”变为“收服务”;深圳推出“免申即享”政策,让惠企政策像手机流量包一样自动匹配。这种从企业视角出发,将市场主体视为用户的服务理念,恰如为营商环境建设装上了精准导航,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企业点单”的转变,确保营商环境改革始终围绕企业真实需求展开。
企业感受度绝非抽象概念。在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纳入海关“白名单”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和研发用物品,无须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办理通关手续,这种“无感审批”带来的体验升级,恰如细雨润物——企业尚未察觉障碍,制度已悄然疏通堵点。成都高新区依托“高新通”服务平台,通过“政策画像”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惠企资金兑现时间从60天压缩至20天,使企业感受到了政策的温度和力度。广州开发区、黄浦区推出的“埔企通”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7天24小时不打烊,为企业提供招商、筹建、生产经营等各阶段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如同获得专属“成长导航”。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企业感受度的提升,既要求政策精准供给,又考验服务触达的细腻度。
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创下“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全球速度,当海南自贸港在“海易办”平台上线“国际服务专区”,让外籍人士尽享海南自贸港的营商环境红利,这场以企业感受度为标尺的改革,实则是中国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的体现。深圳前海推出的“前海港澳e站通”,重点围绕企业开办这一核心需求,面向港澳企业和居民提供包含“注册易”“办税易”“社保通”等293项政务服务,提供企业开办“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实现“足不出港澳”开办前海企业,让跨境创业者感受“到家服务”。重庆两江新区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为涉外经济主体、产业园区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一带一路”、中新互联互通等提供相关法律服务。这些既接轨国际惯例又彰显中国智慧的创新,正在构建更具黏性的营商环境生态。
从“放管服”改革的雷霆之势到提升企业感受度的细致入微,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已进入发展新阶段。上海黄浦江畔的灯光依然璀璨,更动人的风景,是政务服务大厅里创业者舒展的眉头,是跨国企业会议室里响起的掌声,是创新工坊中政策专员与企业家们的头脑风暴。这些微观感知的持续积累,终将汇聚成中国经济向新而行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