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立春时节,记者泛舟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梁湖上。坐落于太湖西北部的梅梁湖,湖水清澈、水草丰美、鱼儿游弋,“冬日精灵”红嘴鸥成群结队,扑棱着翅膀绕船嬉戏。
太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湖泊水体,也是沿岸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我一直要求,在生态上一定要把握住。歌里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蓝藻,就起腻了。工业和生活排放一度对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气。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问起太湖治理情况,语重心长地说。
江苏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将太湖治理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坚持湖岸同治、流域共治,以控源截污和减磷控氮为主攻方向,持续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新一轮治太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瞧!如今的太湖“颜值”更高了——2024年太湖平均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人气更旺了——时隔近20年,无锡与苏州之间重启太湖游船,游客纷纷登船“尝鲜”重览太湖胜景,重温“能不忆江南”的诗情画意。沿岸百姓得实惠了——在湖边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无锡老教师蒋晓勤感慨:“现在的太湖,春夏秋冬都有美景。比二十年前更带劲的是,如今健身步道环绕湖边,老百姓茶余饭后边散步边欣赏美景。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日子赛神仙哟!”蒋老师竖起大拇指,高声为太湖点赞。
沿苏州金庭环岛公路而行,太湖风景尽收眼底。苏州市吴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1.流域共治,碧波荡漾焕新颜
翻看历史,梅梁湖曾经是蓝藻泛滥的重灾区。无锡所在的湖西区域入湖污染负荷占全省入湖总量的七成以上,成为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聚焦的重点区域。
从梅梁湖海事码头登船,20分钟后,记者抵达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星”。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项目常务副经理张磊介绍,大量富含有机物和营养盐的淤泥,是造成太湖内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依托定制开发的太湖清淤智能一体化监控系统,“太湖之星”将生态清淤、脱水固化的全流程“搬”到水面上,每日稳定清淤底泥约5000立方米,生产固化泥饼约2500立方米。“这些‘泥饼’不仅能够改良废弃矿坑、助力湿地修复,还能作为陶、砖烧制的原材料。”张磊告诉记者。
作为太湖清淤的“主战场”,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完成太湖清淤约3700万立方米,超过全太湖清淤总量的70%。据悉,仅2024年无锡就投入113.6亿元治理太湖。
清淤调水、生态修复,流域共治让太湖水质持续好转。2338平方公里的太湖水域,70%以上在苏州,从修复入手,苏州累计完成退圩还湖7.88万亩,实施渔洋山、金墅港水源地生态修复,建成水源地水下森林,筑牢太湖生态安全屏障。
骑行族环太湖骑行。苏州市吴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来到苏州太湖生态岛金庭镇南部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苏州市吴中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寅平向记者介绍,通过“三道关”,山林、农田内排出的农业面源污水便会从纵横交错的水网流入缓冲区,经过生态湿地等净化过滤后,将地表V类水缓冲净化为Ⅲ类水。
目前,这片长3.3公里、面积达15.5公顷的生态安全缓冲区已全部建设完成。据测算,整个湿地每年可削减入湖总氮8.7吨、总磷0.87吨,是山林、农田与太湖之间的一道生态屏障。该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
2023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持续提升太湖治理水平。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作为专项引导资金,累计下达340亿元,支持项目约8000个。全省累计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76万亩、建成30个生态安全缓冲区,逐步构建起环太湖生态湿地圈。
“负担”变轻的太湖,生态系统也更稳定了。数据显示,2023年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3.08,从“良好”提升到“优秀”等级。太湖流域内鸟类资源增至382种,白鹤、白头鹤、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近年来陆续被发现。
游客乘太湖游船与红嘴鸥亲密互动。无锡市委宣传部供图
2.截污减排,产业向“新”向“绿”而行
无锡宜兴周铁镇处于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曾经化工产业占到全镇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十多年来,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停并转151家化工企业,建成了‘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彻底成为‘无化区’。”周铁镇党委书记陈忠强说。
距离太湖边100米的周铁镇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前身是一家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企业。“赫联园区围绕高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多个产业方向布局,累计入驻企业超90家。”周铁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夷乾华介绍,赫联园区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根本上杜绝了水源等污染,每年可减少消耗标准煤60万吨。
通过依法加强环境准入管理,工业污染防治控制住了源头。江苏出台《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产业产品目录》,推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230家化工企业全部清零,环湖3市取消9家园区化工定位,一批钢铁企业有序退出,累计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近6万家。
以控源截污和减磷控氮为主攻方向,江苏持续解决太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出台并修订太湖地区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化工、电镀、印染、造纸、食品、钢铁等6个重点行业执行全国最严的排放标准,全面建立涉磷企业“磷账本”“磷清单”,编制“一企一策”整治方案。
作为工业集聚区,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钢管酸洗、钢地板加工、金属表面处理为代表的企业集群。这些企业是太湖流域总磷排放的来源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2024年起,常州经开区全面摸排692家涉磷企业,指导典型企业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治磷良方”,加快整治提升,确保达标排放。截至目前,常州全市4431家涉磷企业,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生态环境部门验收。
一组数据彰显出太湖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十三五”以来,太湖流域在GDP增长75.5%、城镇常住人口增长32%的背景下,六大传统行业(化工、电镀、印染、造纸、食品、钢铁)废水排放量及COD、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下降69.4%、74.2%、69.8%、68.4%、67.5%。近年来,苏州、无锡、常州3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6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98家省级绿色工厂、16个绿色工业园区在太湖沿岸拔节而起。
沿太湖地区发展理念持续转变,太湖畔兴起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热潮。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于2023年7月推出《太湖生态岛文旅伙伴计划》,太湖边的几十处闲置资源被盘活,打造成新颖的运动休闲场所,成为受年轻人追捧的“打卡点”,为太湖生态岛聚集起旺盛的人气。每年3月举行的无锡马拉松,让参赛者在风光旖旎的太湖边尽享“樱花雨”,大家纷纷赞叹:“体验感太棒了!”据悉,2024年无锡马拉松撬动2.8亿元经济效益。今年,无锡马拉松将迎来3.5万名跑者。
3.生态反哺,绿水青山富了村民醉了游人
“太湖游轮正式发班后售票情况火热,基本实现班班售罄。”无锡市鼋头渚水上运营管理部部长吴志强介绍。
2025年1月1日,时隔20多年,苏州无锡两市重启太湖跨市水上游。以无锡管社山为起点,至鼋头渚太湖仙岛、苏州西山岛、苏州漫山岛的三条水上游线路同时开通。当天,苏州太湖新天地—无锡鼋头渚的苏锡线太湖游船也从苏州吴中太湖畔开启首航。
太湖水上航线重回大众视野,背后是太湖治理不断推进、水质持续改善、生态不断向好的喜人局面。
“现在的水已经接近我们小时候的模样,看着清澈的太湖水,心里别提有多舒坦!”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村民周荣根对记者说。
2018年4月13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发布《关于太湖围网拆除的公告》,决定拆除太湖苏州行政区域内水域围网,还太湖清澈水质。在太湖里养了20多年螃蟹的周荣根很快在围网拆除协议上签了字。记者问他为何如此爽快就签了,他呵呵笑:“哪里爽快了,也是思想斗争了好多时日的。这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东山渔民祖祖辈辈靠太湖吃饭,我女婿在山坳里还开了民宿,要想生意好,还不得让太湖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住下来呀。”
“上岸了,新活法!”和周荣根一样“洗脚上岸”的蟹农密奇峰开起了农家乐,这两年因为生意火爆连续改建扩张。“太湖变美,最受益的还不是老百姓呀!太湖名气越来越大,一到节假日岛上民宿、农家乐一房难求,农产品被游客哗啦哗啦带出了岛。”密奇峰咧嘴笑着说。
呵护太湖守护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也持续释放红利,反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为了减少农业污染源,金庭镇从三年前就开始面向全镇农户免费发放有机肥。有机肥不仅减少了污染,也有利于改良土壤,促进枇杷树根系生长,实现增产增收。“2024年金庭镇青种枇杷总产量8500吨,同比增长204%,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100%。农民户均枇杷种植收入在5万元至30万元不等。来西山岛的旅客线下带货比例达40%,碧螺春、银杏等特产跟着热销。”金庭镇经济农业办公室副主任沈强说。
生态优,百姓富,江苏内外兼修唱响新时代“太湖美”,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初春的太湖生意盎然,如织的游人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墨画,忙于春耕的湖畔农民憧憬着新一年的好收成。“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太湖畔展现出令人欣慰的现实模样。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