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学演讲的艺术特色与价值追求】
作者:陈佳冀(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演讲日益成为一个引起普泛关注与热议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传播体系下愈发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和现代公共交流的方式,演讲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但是作为一种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体样式,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演讲有着源远流长的叙事脉络,自晚清兴起就大放异彩,之后鲁迅、胡适、周作人、闻一多、郭沫若、许地山、老舍等诸多现代名家都留下大量演讲文稿,包括鲁迅那篇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些文稿或关乎政治思想,或涉及教育和学术,视野广阔,内容庞杂,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创获。当然,这也与演讲的本体性特色紧密相关。在颇具时代感与个性化的审美诉求中,关乎文学洞见、文化深思、人文教育、生命意义、治学方法、怀人忆往等多个向度,这些都成为文学演讲的重要主题。文学演讲者饱含激情、智趣、幽默与真情,满载着生动的活力与精深的思想光芒,与文学史上流行的学者散文、审智散文在精神价值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些富有时代穿透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也让一位位兼具传统风骨和当代情怀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莫砺锋教授在三苏祠博物馆演讲苏东坡的诗意人生。雷远东摄
1.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
文学演讲打破文本的二维局限、时空距离与主客划分而交融共生,走向一种互动、共享、共创的文学体式,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当文学创作者以演讲者身份从纸后行至幕前,“作者”在谈笑风生的讲演之间建立自身主体身份。读者一般是“非现场的”,听众就在现场,这时的“阅读”就不再是“读后有感”,而成为一种即时性反馈,如何讲得“有意思”成为演讲者身处这个“文化现场”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实现方式则不仅指向话语本身,更指向一种具有本体性特色的讲演策略,旨在短时间里触动听众内心。
演讲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演讲者的观点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而声音一般情况下具有即时性和不可回溯性。为确保听众能够迅速理解演讲内容,演讲者必须注重逻辑性构建,“内在逻辑便是演讲内容的构筑框架,是联系演讲内容的纽带,是构成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演讲还具有现场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性。听众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判断和知识储备对演讲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并通过表情、动作甚至语言来反馈对演讲内容的态度。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演讲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
要引人入胜,形成良好的现场互动,自然要求演讲者融入足够的情感,鼓动性是演讲的显著特点。演讲者的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体态展现,以及演讲内容的结构安排、节奏掌控、情节设计等因素,都能牢牢吸引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
这种面对面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要求演讲者除了具备学问精深、口才出众和心怀真知灼见的客观标准外,还需要开诚布公、坦诚内心,而不是流于套话、空话、假话。好的演讲是至情至性之语,将个人性、学术性与公共性紧密结合,正如学者唐涤非所说,“使听众在听的一瞬间,感动起来,心悦诚服地接受一种主张,同意一种见解,改变一种观念、一种感情、一种态度”。由演讲者的声音、表情、姿态所同构的演讲行为,通过视听共在的体验和真挚情感的渲染,使听众获得一种具身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周围世界借由媒介进行内化的状态,从而实现环境和人的相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听众深度融入这一个“文化现场”中,就能更进一步进入“互动情境”中,成为演讲本体的一部分。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记录了一次演讲的现场趣事。在名为“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的演讲中,当他谈到《唐诗三百首》未收录李贺之诗时,现场一位南京大学的学生从随身背包里掏出一选本进行反驳。以此为引,莫先生细致讲解了文献选本的客观性、严谨性,不可不谓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
《王蒙演讲录(2021—2023)》
2.追求“庄重而幽默”
在演讲中,如果对于抒情的过分强调与夸张,容易变成煽情,乃至滥情化,引起受众的反感。在这里,有效的调节方式,或者说文学演讲更加依赖的是幽默,实则也是一种诙谐而智趣的表述格调。韩侍桁在回忆恩师鲁迅的文章中这样描述他的演讲:“原来这就是鲁迅先生!没有一点学者、权威、大人物的装腔作势架子,但是讲得津津有味。……他娓娓道来,有情有理,妙语百出,引人失笑,而笑后生愤”,鲁迅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的形象如在目前。
当下的文学演讲可以说是一种走出象牙塔而俯察世界、仰听世声的文学实践方式,其底色是庄重而深刻的,从故事言谈出发,尝试展开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文学精神提供了稳定的经典内核,演讲姿态打开了文学直面并介入公众文化空间的另一种可能。文学既是个体的文学,也是“兴观群怨”的文学,是走进公众知识生活与情感生活的文学。无论演讲主体身在何处,又面临何种群体的听众,文学演讲的话题大抵离不开文学、教育、时代与人心,这些命题使得演讲者自觉地以庄重的姿态表达自己的心得。
严肃的探讨建立在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以及演讲者演讲时的庄重姿态之上。庄重让文学演讲不滑向取媚受众,保持严肃的探索精神与智性特征,而对幽默的突出强调,则是期待演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幽默的互动中,演讲者凭借生动的感染力影响受众的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在一场充满生气的对话中一道体会文学、体察世界、体认自我。文学演讲是演讲者基于个体的生命感悟所展开的文学实践活动,适当的幽默可以引导与受众一起构建友善的文学情境与深刻的交互情境,同时也是演讲者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演讲时的妙趣横生,最终指向的是情之深、理至诚。1934年10月,老舍在青岛市立中学的一次演讲,记录下来的是“态度幽默,时引听者发笑,讲完离场,该校同学,均起立致敬”。文学演讲的力量从会心一笑开始,经由提问声、掌声、敬礼声的回响,叩问的是心声。
3.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文学演讲以突出的现实性与时代对话,这种现实性具体表现为演讲内容的即时性、明确指向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同时,演讲亦是一种艺术化表达方式,通过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空间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巧妙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美学效果。这种艺术性不仅强化了演讲的感染力,还使演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
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从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出发,探讨妇女解放这一时代议题,批判旧社会,呼唤新思想,展现出强烈的斗争精神。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礼上的《高墙与鸡蛋》演讲中说:“小说家构想了一堵高墙,并赋予其意义;在此意义上,高墙是永远屹立不倒的。小说家的责任在于将其描绘得尽可能长久地矗立。”这个表述富含哲理,文学性强,引人深思。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演讲集《空山横》横贯古今,直面这个时代诸多重要话题,如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写作、大数据与开放的心态、文学传播与自我认知等,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从中不难窥见他的表述风格,这与演讲者的艺术修养和内在精神气质密切相关,浓烈的个性色彩也增加了演讲的文学魅力。
从艺术表现的维度来看,也要强调演讲本身的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这种简洁性不仅体现在词语的选择上,还体现在结构的紧凑与逻辑的清晰上。演讲者需要精心筛选最能准确反映事物本质的词语,力求做到字字珠玑、无一赘言,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演讲与文学创作也有互补的功效。文学创作的内容为演讲提供丰富养料,演讲是文本表达形式的外化,是一种富有现场感的艺术,构成作者向听众传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传播媒介。而演讲形式也助推了文学创作理念的更新。如莫言幼时到集市上偷听说书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创作,他认为:“如果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想象到周围围绕着一大批听众,就好像用口来讲述给别人听,不过我是在把嘴巴讲述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而已,这应该是最新的一种创作理念。”即效仿说书人,以“讲故事”的姿态进行文学创作。
以演说词为中心的文学场域里,演讲者与听众、听众彼此之间、听众和外部世界通过紧密的联结,形成一种向内凝聚的力量,进而产生一种共通性的效果。这不仅强化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情感纽带,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