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王东 张士英
2月12日上午,单板滑雪男女U型场地技巧开赛。女子比赛中,中国队名将蔡雪桐和另外三位年轻选手同时亮相。在首先进行的前两轮比赛中,蔡雪桐均名列第四。对于这一成绩,蔡雪桐并不是十分满意,却也坦然接受,“我能站在赛场就是胜利”。
2010年,不满17岁的蔡雪桐登上了温哥华冬奥会的赛场,她说,自己当时处于一种很蒙的状态,“比完了才知道什么是奥运会”。之后,她又参加了索契、平昌两届冬奥会,竞赛成绩逐渐进步。直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场参赛的她自认为达到了最佳竞技状态,但最终获得第四名,离领奖台仅一步之遥。
北京冬奥会后,蔡雪桐调整了很久,2023—2024赛季,她只参加了世界杯崇礼站比赛。本赛季,她宣告全面复出,“我觉得要多享受几年这个项目给我带来的快乐”。
在31岁的年纪重新踏上前往米兰冬奥会的征程,蔡雪桐表示要全力以赴:“每一站比赛我都会尽力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在哈尔滨亚冬会的赛场上,还有一群和蔡雪桐一样的人,他们有的曾到达过巅峰,曾获得金灿灿的奖牌;有的虽未能实现最高理想,但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梦想。
短道速滑场上,在与队友们一起夺得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后,范可新深情亲吻冰面。3年前的北京冬奥会上,她便有这样的举动。从2010年进入国家队到摘得冬奥会金牌,范可新走了12年。当年,已经29岁的范可新可谓功成名就,她自己也想到了退役。
不过,当队伍提出需要有老队员带小队员时,范可新选择了坚守。从一个顶峰冲向另一个顶峰,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除了与越来越多的世界强手对抗,范可新还要和增长的年龄与伤病抗衡,每天训练一多她就会咳嗽不止。即便困难重重,这位老将依然站在了冰场上,与00后队友们并肩而战。生活中是大姐姐,赛场上是定海神针,这就是范可新坚守的意义。“这应该是我最后一届亚冬会了,拿了接力金牌,我们会越来越好,对米兰冬奥会备战也是一个好的开始。”范可新说。
另一位冬奥会冠军徐梦桃,同样值得尊重。2007年长春亚冬会,16岁的徐梦桃首次参赛夺得银牌。18年后,34岁的她来到亚布力参加亚冬会,以稳健的表现接连收获女子个人和混合团体两枚金牌。在2月9日的颁奖仪式上,徐梦桃听着国歌、看着国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8年来太不容易了。”徐梦桃说,18年间,她经历了四届冬奥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梦想后,她又向着自己的第五届冬奥会发起冲击。
徐梦桃的队友,34岁的齐广璞,也在向自己的第五届冬奥会冲击。随着年龄的增大,齐广璞在米兰周期遇到了不少以前从没遇到的难题。比如,在本赛季开始前的训练中,他一度练到崩溃,“找不到感觉,跳得闹心,当时就停止不练了”。又比如,看着身边的年轻队友怎么练都不会感到累,自己却不行。但也因为这样,齐广璞更加自律,“累了就休息,训练时就保质保量完成”。
第五次备战冬奥会,齐广璞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每一届都是奔着冠军去使劲,整个过程都特别紧张,这次比较放松”。面对“后浪”的冲击,齐广璞展示出霸气的一面,“只要站在米兰的赛场上,我一定会拿出最强的表现”。
冰壶赛场,还有一位比徐梦桃、齐广璞更“老”的选手,他就是40岁的徐晓明。不过,他并不“服老”,“放在国际赛场上,我这个年龄不算大,能回来参赛很高兴”。2014年索契,是徐晓明和队友们距离冬奥会奖牌最近的一次,他们一路过关斩将闯入四强,最终以4比6不敌瑞典,错失奖牌。去年,本已担任教练员的他再次走入赛场,成为中国队的一员。这次,他以教练员兼运动员的身份,又站在了亚冬会的冰壶赛场上。
这次亚冬会,人们看到的徐晓明是一个既从容淡定、又对胜利充满渴望的老将,他冷静地判断每一个进攻回合,和队友们耐心沟通,“现在是真正地享受比赛了,每一次投掷都觉得很美妙”。
当日,越野滑雪迎来收官日,在男子4×7.5公里接力比赛的最后时刻,老将王强凭借出色的下坡技术在滑降时成功反超,并在最后一个弯道全力加速,将金牌牢牢抓在手中。
本届亚冬会开幕后的第一个决赛日,中国越野滑雪队便夺得男子个人短距离(传统技术)金牌,为中国队首开纪录的也是32岁的王强。
王强从14岁开始练习越野滑雪。上届亚冬会他获得男子个人短距离项目第5名,如今终于拿到了自己的第一枚亚冬会金牌。“那时我想,我可能没有机会再参加亚冬会了,但时隔8年我等来了机会,还能获得金牌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王强说。在2月10日的男子10公里(自由技术)比赛中,在前半程都保持领先的王强由于体力不支而落后,最终位列第五名。“后半程都是靠意志拼下来的。”赛后王强说。王强曾让中国越野滑雪运动员首次站上世界杯领奖台,如今不言退的他也期待将荣耀延续。
(光明日报哈尔滨2月12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