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陈祥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文化里,蛇是灵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着丰收、吉祥和福瑞。”世界各地欢度乙巳蛇年春节的场景,再一次令人信服地证明,春节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所寄托的家和万事兴、普天同庆、天下大同等人伦情感与家国情怀,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理念的集中体现,又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反映。
春节假期,游客在西安城墙永宁门观光游览。新华社发
1.在礼敬天地中体味和谐共生
春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传统,更是礼敬天地自然、祈愿风调雨顺的重要节日。春节礼敬天地自然的属性,体现在节日生成上,也体现在礼庆习俗和文化寓意等方方面面。
在节日生成上,春节的时间与自然节律完全合拍,它源于中国传统历法:中国古代先民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其中,正月初一又称“岁首”“元旦”或“元日”,是新年的首日,春节刚好靠近立春节气——“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因此,春节与“二十四节气”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先民在观象授时的生产劳动中确立的一元复始的时间坐标,是古人顺天应时、与自然同频共振的产物。
在礼庆习俗上,中国古代先民站在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面对周而复始的轮回坐标,心中的祈望之情无比强烈。先民们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举行庆祝活动,感谢上苍赐予,祭祀神灵护佑,祈求来年丰收——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祭灶等。在文化寓意上,节庆活动中的贴春联、挂年画等,也通常以自然元素为主题,常常包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春满人间、福禄寿全”以及“鲤鱼跳龙门”“连年有余”等,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天地上苍的敬畏。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上述礼敬天地的属性与习俗,无不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反映,无不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申报书内容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的高度赞赏,认为中国精心组织的申报材料和申报片“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春节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认知经验与自然生态理念,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今天,我们站在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站在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新的起点上,应大力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中绵延数千年的天人合一理念,在“一元复始”的春节喜庆中,在礼敬天地的活动参与中深刻体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秉持“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春节文化中丰厚的生态伦理内涵,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传统与现代、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节日与日常、付出与索取等关系,在欢庆新年的社会实践中积极倡行生态文明理念。
2.在期盼团圆中寄托家国情怀
春节是大团圆的节日,不仅是家人大团聚的时刻,更是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中国人对春节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回家路上、团圆桌上和职责岗位中。
家是心灵的港湾,团圆是最浓的年味。对中华儿女来说,春节是一条回家的路。无论天南地北,无论男女老少,无数中华儿女都向着团圆进发,去追逐家庭的团圆、家族的团圆、家乡的团圆。父母翘首期盼、儿女归心似箭,回家的强烈意念最终汇聚成宏大而壮观的“春运”景观,其动人场面无疑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国爱家、崇尚亲情的生动写照。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年夜饭不仅是全家老小共同期待的丰盛大餐,更是具象性的团圆仪式——一桌热气腾腾饭菜所烘托的气氛,每道佳肴所承载的希望,无不是全家团圆、家庭和睦的象征,无不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比如,南方两道必不可少的菜肴——一条头尾完整的鱼和一盆圆滚滚的丸子,北方沿袭千年的饺子,分别寄寓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和“更岁交子”的美好寓意,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冀。
“一个民族最纯粹的文化,往往都活生生地保留在风俗中。”写春联、贴窗花、挂年画、逛庙会、观小戏、舞龙狮、游灯会等,无论活动本身还是内容表达,都以家庭为单位,都是中国人体验家庭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巩固人与人和睦相处理念的鲜活载体。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得以触摸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得以传续来自历史深处的民族记忆和情感寄托。
与家庭团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应急抢险、保畅护通、卫国戍边等而选择的留守。春节本身就是一个连接家与国的节点——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没有国的安宁,何来家的安定。当坚守岗位的人们把穿越万水千山的思念变成对万家灯火的呵护时,其所怀揣的家国情怀已深深铸刻在忠诚的岗位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观念中,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始终不变的文化情结和生生不息的文明血脉。每一次春节,都是民族文化的大弘扬、民族情结的大释放和民族凝聚力的大展现。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让愈加浓烈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升腾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就要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建设壮丽山河、美丽家园的实际行动,坚持爱国、爱家、爱岗相统一,坚持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进步相一致,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把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3.在四海同春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春节文化不仅成为凝聚全球华人情感的纽带,更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各地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成为当地传承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节点,春节庙会、舞龙舞狮、美食展示、戏曲表演、花车巡游、主题讲座、春节音乐会等应有尽有,喜庆热烈。中国春节成为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四海一家”“四海同春”的欢乐景象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春节是一扇风景独特的窗。各国处境命运虽有不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和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是最能引发共鸣的。感染于美丽动人的中国故事,每逢春节,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同步进入“春节时间”: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日本东京塔、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等都会披上“红色盛装”,与当地华人和中国人民同欢庆。同时,许多国家领导人也会发表贺词或亲自参加庆祝活动,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中国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连续多年致贺词,他在2025年新春致辞中感谢中国和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多边主义和全球合作的坚定支持,并祝愿蛇年健康、幸福、繁荣、焕然一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认为中国传统春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密切关联,“展示了该遗产项目对可持续生计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四海同春的欢庆胜景,之所以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绽放于五大洲四大洋,根本就在于春节是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盛会,最能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同时,中国春节蕴含的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既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题中之义,也与联合国使命愿景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高度吻合。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广泛国际共识的今天,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深刻认识春节文化的人类价值,推动春节文化成为全球共同精神财富;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加强对春节文化深厚内涵和当代价值的挖掘提炼、研究阐释;秉持美美与共的理念,以“非遗贺新春”等系列活动为契机,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扩大“免签政策”效应,打造“春节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感受春节魅力、品味文化盛宴;关注文化理念与宗教习俗差异性,统筹好宏大主题与个体实践关系,强化民间话语叙事与官方话语叙事互补运用,用好最新科技成果,全面提升春节文化国际传播效能,让走向世界的春节文化之花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尽情绽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