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诗韵丝路 墨染风华——在书法展中重温冯其庸的文化情怀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诗韵丝路 墨染风华——在书法展中重温冯其庸的文化情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6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

  他是红学泰斗,却从花甲之年起十赴新疆丝路;他是国学大家,更以如椽诗笔丈量玄奘古道。2025年开年,“诗中丝路——冯其庸先生大西部诗抄”书法展在无锡冯其庸学术馆举办,学术馆通过百幅翰墨、一部新书、一场学术对话,勾勒这位文化行者“万里壮游铸诗魂”的生命轨迹,缅怀其探索文化根脉的学术人生。展厅内,学者驻足低语,尽显追思;观众凝望墨迹,视通万里。在飘逸灵动和雄浑厚重的墨迹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诗韵丝路 墨染风华——在书法展中重温冯其庸的文化情怀

观众在参观“诗中丝路——冯其庸先生大西部诗抄”书法展。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摄/光明图片

  百幅翰墨 重构丝路诗境

  冯其庸这位从无锡惠山走出的学者身兼红学家、书画家、诗人等多重身份,其西行壮举尤令后学追慕。

  在冯其庸多次西行探访玄奘古道的旅程中,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的朱玉麒彼时还是青年人,他始终追随冯其庸左右,在大漠瀚海中见证了其以诗歌、书画、摄影、论文等方式讴歌丝绸之路,结下深厚的西域情缘。朱玉麒视冯其庸为“丝绸之路上的引路人”,由此踏上西域研究之路。

  由于曾师从启功,朱玉麒在书法学习上也颇有心得。他以翰墨寄怀,历时半载恭录冯其庸西域诗作百篇,准备了此次“诗中丝路”书法展。

  步入馆内,隶书“平生看尽山千万”首先映入眼帘,笔锋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冯其庸的壮阔人生。随后,从篆书《谢赠昆山碧玉》到行草《游喀纳斯湖》,百幅作品以对联、横幅、斗方、扇面等形式错落陈列,篆隶行草各具特色,与冯诗的雄浑气象交相辉映。

  “朱教授书法转益多师而自成格调,把篆籀笔法用入楷行草隶。此次展出的书法作品里,行笔以中锋为主,遒劲的行草也不脱楷则的修为,颇见积淀。”凤凰出版社原社长倪培翔评析,学养积淀使其笔墨展现出学人书法“出入碑帖、文史、古今”的独特气质。冯其庸之女冯幽若在观展后更感叹,父亲的诗词与朱玉麒的书法共同构建起“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引领观众完成了一场新疆大地的精神壮游。

  墨迹中亦可见师徒共赴西域的学术传承。“抄写冯先生的诗歌,让我追随着他对西域山水饱含深情的讴歌步伐,重新勾勒、想象神秘而壮丽的丝绸之路,也让我得以重新认知西域的山水风光与人文底蕴。”朱玉麒感叹。

  诗证西域 新书记录传承

  这百幅饱含深情的作品被精心整理成册,集结成与展览同名的新书,由凤凰出版社同日推出。书中,冯其庸的诗作被赋予新的学术维度。

  翻开书页,冯其庸西部探索的诗路历程赫然呈现。从1986年初见时“平生看尽山千万,不及龟兹一片云”的欣喜惊艳,到1995年“我到西天寻旧梦”的壮怀激烈,再到2000年“奋翮犹思学大鹏”的暮年豪情,百首诗作构成他丝路考察的韵文实录。凤凰出版社总编辑林日波说:“这些诗篇涵盖文化、历史、地理、艺术、宗教等内容,堪称诗史互证的西域研究纲要,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域提供了一把独特而珍贵的钥匙。”

  倪培翔进一步深入剖析表示,朱玉麒的书法是对诗中丝路的再创作。“他西域行旅的精神世界与冯其庸的大西部诗歌相互契合,表达出他对老师的深情思念。”倪培翔说。

  展书细览,诗句“荒城故垒尚依稀,想见嘉州寄语时”让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薛天纬思绪万千。1986年冯其庸考察北庭都护府遗址时,判定此地即岑参供职于封常清幕府时的所在地,显示出作为文学史家的敏锐学术眼光。这份学术判断直接影响了薛天纬此后发表的北庭考证论文。“我正是踏着先生的足迹做后续的研究。”薛天纬说。

  据冯其庸学术馆馆长沈宏介绍,《诗中丝路》是冯其庸学术馆系列丛书中的首部著作,未来还会通过挖掘整理冯其庸与新疆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生活趣事、文学情结等,推出系列著作,传承和弘扬冯其庸的学术精神与文化情怀。

  共话国学 激荡学脉回响

  展览开幕当日,“最高峰顶望中华——冯其庸大国学视野下的西域研究”座谈会同时举行,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冯其庸“大国学”理念的当代价值。

  《诗中丝路》责任编辑蔡谷涛表示,冯其庸的西部诗篇创作源于亲见边塞风光,以成熟技法写入诗歌。如同前代诗人寄情边塞,冯其庸的边塞诗歌书写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连通九州人民文化血脉。

  “冯其庸西域诗词,融山水、遗迹、风情、梦境于笔端,豪迈率真,思接千古,横贯八方,诗中有画,饱含家国深情。”冯其庸学术馆名誉馆长冯有责感慨道,冯其庸一生做事做学问,不计个人得失,倾尽全力践行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只为祖国强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孟彦弘说:“冯其庸当年提出的‘大国学’,更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般学术胸襟令人敬仰。此次书法展全方位呈现其诗词创作及对西域的炽热深情,让人们对他的文学作品有更深的感悟。”

  从太湖之滨到天山南北,冯其庸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笔墨书写情怀。此后,一代代学者循着他的足迹,在这条文化交融之路上砥砺前行,令丝路文化持续绽放异彩。有读者参观后感慨:“当龟兹的云影落进江南纸笺,当昆仑的冰雪化为笔下烟霞,这便是文化血脉的生生不息。”

  展览由冯其庸学术馆主办,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协办,展期将持续至3月8日。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6日 04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