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极光之下,友谊跨越山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极光之下,友谊跨越山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6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董山峰 王艺钊

  1月25日,芬兰拉彭兰塔的雪原上寒风刺骨,但一场春节联欢会却让这座北欧小城充满欢声笑语。河北工业大学芬兰校区的中外师生与当地市民围坐一堂,包饺子、写春联,舞台上中国黄梅戏与芬兰民谣交替上演。这一刻,语言与文化差异仿佛消融在极光之下,留下的只有跨越国界的温情。

  自2021年河北工业大学芬兰校区首届中国学生和国际生踏上芬兰这片土地以来,中芬同事之间真诚合作,中国学生与国际生互学相长,同事、师生、同学间在生活中互帮互助,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近90%的首届毕业生升入世界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我的同事是圣诞老人”

  河北工业大学芬兰校区,有一位被中国同事称为“圣诞老人”的加拿大籍同事——迈克尔。作为芬兰拉彭兰塔-拉赫蒂工业大学(以下简称“LUT大学”)副教授,在与中国同事视频连线时,他隔着屏幕手把手教中国同事使用芬兰教学系统,极为耐心细致。而当中国教师初到芬兰时,他又化身“生活导师”,从调试实验室设备到讲解垃圾分类,事无巨细。

  最让中国同事感动的是,每年圣诞夜迈克尔都会开车接所有中国同事到家中过节。他的妻子亲自下厨,为大家烤制姜饼,并精心烹制地道的芬兰餐,而他则为每个人准备精美的礼物和贺卡。四年如一日,迈克尔无差别地真诚对待每一位中国同事。“他就是我们的圣诞老人。”张尚莲老师说道。

  另一位芬兰教授阿列克谢与河北工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史耕山有着自己的“语言之约”。在两人一次微信视频通话的画面中,阿列克谢坐在桑拿房,举着手电筒查阅中文学习资料。“这里安静,孩子们还没醒。”他憨笑着解释。原来,两人约定每周日芬兰时间清晨6点互教语言。阿列克谢在桑拿房苦练中文,史院长则向阿列克谢请教动词变格等芬兰语语法。经过三年坚持,他们已能用对方语言发表新年致辞。2024年8月底,河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何静飞率领新一批赴芬教师抵达赫尔辛基机场时,阿列克谢亲自驾车和儿子到机场,讲着熟练的中文迎接大家,和中国师生们印象中“高冷”的芬兰人大相径庭,让众人惊呼:“他真是芬兰人?”

  “在我抵达赫尔辛基机场之前,我从没想过我会与芬兰产生如此紧密的交集。但是我却在这里交到了最好的朋友。”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鸿雁在LUT大学院长代表团欢迎会上如此感慨。

  芬兰校区运行以来,中芬同事间的友谊如催化剂,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好发展。截至目前,双方已互派教学代表团8次,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20多次,联合举办各类教学研讨会30多次。芬兰教授们更是为学生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仅为学生撰写的硕士学位推荐信就达500多封。

  中国茶与芬兰热红酒中的师生情

  芬兰校区成立5年来,中芬教学方式的不同,让中芬师生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有了更新颖的体验,也让他们有了更加坚固的感情。校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2级学生冯帆对自己富有激情与智慧的芬兰导师——艾米利亚教授印象极为深刻:“在寒冷北国的日子里,我并不孤单,反而收获了满满的热情与温暖。”

  冯帆回忆道,艾米利亚的课堂更像是一场平等且开放的对话。每当自己在研究或作业中遇到难题时,艾米利亚都会先耐心倾听,再结合自身见解提出启发性的建议。有一次,冯帆对论文选题束手无策,艾米利亚不仅鼓励她大胆尝试,还在课余时间与她探讨各种可能的方向,让她体验到“共同探索”的乐趣。冯帆逐渐意识到,芬兰教育注重的并非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对学生而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2024年初雪降临时的一次课堂上,芬兰学生们特意为来自中国的樊春丽老师准备了一瓶芬兰传统热红酒。那浓浓的酒香不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更温暖了樊老师的心。课程结束时,学生还将他们亲手制作的传统姜饼饼干送给樊老师,卡片上用工整的汉字写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和节日祝福,这些细节让樊老师在芬的教学生活充满了温馨和成就感。师生间的情谊是双向的,樊老师也会在早晨八点的课程开始前,为芬兰学生们准备一壶中国茶,让他们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樊老师还会在每次小测试后送给学生们中国特色小礼物,如剪纸、书签等。师生间的情感日益加深,文化也在无形中交融。

  师生情深,教学相长,迎来更多相聚。芬兰校区871名在校生中,中国学生有469人,国际生有402人。2023级录取国际生155人,首次超过中国学生录取人数(每年120人),2024级录取国际生171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具有深厚行业背景或高超专业水平的中外籍专家学者不断加盟芬兰校区。

  欧洲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芬两国年轻人间的深入交流为彼此提供了了解对方的机会,也为欧洲各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芬兰校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岳洋有位芬兰好友——帕特里克,两人因龙舟课结缘。帕特里克在天津交流时,岳洋带他尝遍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十八街麻花等天津美食;而当岳洋初到芬兰时,帕特里克冒雪开车,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夜里,一趟趟帮自己的中国朋友搬家。看着帕特里克忙前忙后的样子,岳洋心里充满感激。在帕特里克的毕业典礼上,岳洋向他致以自己最真诚的祝贺,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样的故事,在河北工业大学芬兰校区的发展过程中俯拾皆是。德国SEW公司总经理帕西被河北工大芬兰校区师生的热情感染,回国后主动为校区学生进行企业考察提供便利。2024年深秋,50多名师生参观SEW工厂时,帕西亲自率队迎接。“大家好!热烈欢迎!”他用刚刚学会的中文欢迎大家。公司各位高管为同学们讲解公司产品制造流程。“我们要让中国朋友宾至如归。”帕西说道。

  4年间,芬兰校区从荒原上的构想成长为极光下的教育绿洲。这里的故事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冬日里的一杯热茶、实验室里的讨论交流。正如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所说:“教育合作的真谛,不在签署多少协议,而在缔结多少心灵纽带。”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6日 08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