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烟雨湖边,羽色粉红的“朱鹮”款步而至,时而展翅掠过夕阳,时而以赤色脚掌轻打涟漪,诗意便在她们飞起时,在天边荡漾开来……创排11年来,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已在海内外上演300余场。今年2月,该剧将重启日本巡演,观众频频咨询票务事宜。
近日,2024年度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包括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日本巡演与品牌打造”在内的54个项目,从298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同期,2024年度上海市“银鸽奖”评选揭晓,210件作品与项目分获“最佳奖”和“优胜奖”。
据了解,2024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银鸽奖”的参选项目较上年度同比分别增长近30%和近16%。多位评委认为,此次上海各区、各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申报的项目较往年更丰富、更多元,不仅鲜明体现了中华文化国际表达、上海形象世界推广、全球叙事能力建设、国际朋友圈拓展等四大方向要求,而且汇聚了一批“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好作品好项目,让人眼前一亮。
以市场化运作激发传播力
舞剧《朱鹮》的海外热度不是孤例。海派芭蕾演绎国际经典也深受海外观众喜爱,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舞剧《茶花女》在澳大利亚地标演艺空间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演出5场,吸引万余名当地观众观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织中华文艺精品杂技芭蕾舞剧《天鹅》创造性演绎俄罗斯经典,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地标演艺空间共举办8场商演,赢得马林斯基剧院观众热烈掌声。
上海民间国乐IP自得琴社探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开展商演,其中新加坡演出票全部售出,并引发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粉丝在线求票;上海出品游戏IP《原神》,则通过音乐及IP授权等方式与索尼合作,在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24场交响音乐会,引领全球粉丝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和世界文明精彩……这些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演出项目以艺术这一共通的语言,让中国故事在更多人心中“软着陆”。
以网络文学为载体,中国好故事也在加快走向世界。2024年初,阅文集团首次赴新加坡举办全球华语IP盛典,带动2023年度全球华语IP榜单近70%IP成功输往海外。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多语种“文化中国”丛书,进入北美、欧洲、大洋洲,其子品牌儿童绘本系列2024年销售码洋近280万美元。
从演出、展览到版权,这些国际化演绎、市场化运作的中华文化精品成功出海,从全球视角和审美需求出发创造国际文化消费价值,精准传播取得实效。据了解,2024年度入选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项目采用市场化方式出海的占比约22%,与此前相比有较大跃升。
以小切口展现中国式现代化
以小切口做活大主题,找到海外受众共鸣点,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蓬勃活力和独特魅力,是“银鸽奖”不少获奖作品的共同点。
如何讲好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故事?2024年10月22日,《解放日报》推出长篇特稿《中医铁粉在欧洲》。记者赴欧洲深入采访5位代表性“洋粉丝”。他们因为中医爱上中国,进而成为学中医、懂中国的“铁粉”,并在各自国家开枝散叶,在周边民众中传扬优秀传统文化。文汇报社《中国民主我看行!》将镜头对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长宁区古北市民中心等实践点位,生动记录外国友人参访中的所思所感,全景式呈现他们所感知到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外籍人士如何看待这一“法宝”?由新民晚报社“老外讲故事”工作室制作的“老外说‘法宝’”10集系列短视频,邀请1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社区志愿者,从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治理、提振外资投资信心等角度讲述亲身经历和建议。这些报道均是通过“外眼”的独特视角,深入城市肌理,阐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随着国际传播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上海各委办局、各区的产品策制能力、内容呈现方式、传播方法渠道等都获得较大提升。比如,嘉定区融媒体中心《一个政协基层服务站的一天》、徐汇区委宣传部《“转角公寓”和“门上繁花”》《阿土的小狮子》、闵行区委宣传部《浦江合流》、青浦区委宣传部《机遇中国·青浦》系列、普陀区委宣传部《做一天上海人》等作品,在线上线下平台渠道创新呈现海派生活的方方面面,见证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活力。
探索民心相通上海模式
“在中国全天开放一个公园最大的隐患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大半夜在公园吃夜宵导致变胖的问题”“这才是有实效的民主!而不是整天抗议却没有人听”……这些外国网友的评论来自海外视频平台上的一则视频“对比纽约和上海:城市公园能否24小时开放”,该视频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在“魔都眼ShanghaiEye”以及“上海外语频道ICS”海内外新媒体矩阵推送。视频讲述的是“上海闵行文化公园24小时开放大讨论”这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案例。
回应共同关切,关注新技术赋能,探索民心相通上海模式,是此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入选项目和“银鸽奖”获奖作品的一大特点。
聚焦全球普遍关注的老年问题、人工智能及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等,上海策划打造了一批中外互鉴共享文化产品与项目。其中,纪录片《前浪》持续出海参赛参展,以直抵人心的上海老年故事引发中外多维度积极探讨,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网友互动。围绕生命与健康主题,华山医院开展上海国际医疗品牌海外推广;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们则从中华医药角度“看上海”,推出相关微纪录片。
以“Z世代”为主体的国际传播也不乏可圈可点的作品。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挑战计划”,复旦大学“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和“体验上海·知行中国”中美青少年联谊活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普陀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4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松江区2024世界大学生五人制锦标赛,奉贤区2024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项目,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传播主体更加多元,跨界合作更加多样,更多具有国际风范、中国气派、上海特点的国际传播优秀作品和项目,正向世界讲述着生机勃勃的上海,不断增强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好感度。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