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各抒己见】
作者:陈能军、周凯丽(分别系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非遗与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如同一座桥梁,桥梁稳固与否,关系到教育与产业对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更是学生群体能否通过实习实践成长为国家所需、社会所需的人才之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这反映了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为加快构建育人新格局、服务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指明了方向。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曾对此做过深度探讨。笔者认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要发挥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的不同优势,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筑牢学生实习实践之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把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作为教育强国战略系统性跃升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指引,激发实习实践制度对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快拔尖人才培养,汇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头部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专区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各级地方政府应强化对实习实践制度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优质企业和机构加入到实习实践的伙伴行列中来。这种政策导向不仅能提升实习岗位供给的质量,还能激励企业基于产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创新指导。另一方面,强化教育系统办学理念革新,将实习实践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着眼学校办学核心能力提升,加强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教师团队建设。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共享实习实践资源,提高实习岗位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实习实践需要。建立健全实习实践评价和反馈机制,设立专门的指导老师队伍,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让学生真正掌握行业前沿知识和技能。
科技与产业领域要积极拥抱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作为人才发展的未来载体,科技产业要利用好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习实践基地,以高素质人才储备抢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前沿高地。一方面,科技企业和相关产业要与高校密切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将前沿项目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生产研发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感受和适应技术变革的节奏,帮助企业获得年轻人的新鲜创意和实践反馈,为企业技术革新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构建跨学科的实习实践项目,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当代科技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为自身发展带来创新动力和发展机遇。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在进行自身人才储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提出创新方案和解决方案,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科技创新企业要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关注提升实习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实习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
与此同时,学生群体也应积极投身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习实践,以坚定的意志和进取的态度,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以实际行动践行时代使命。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