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学演讲的艺术特色与价值追求】
作者:徐先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当下文学演讲的兴起,是新的媒介语境中文学发展的一个新变化和新动向。这些演讲借助新媒体平台以视听的形式呈现,进行文学传播与思想交流,颇能重新激起人们的文学热情,让文学理念和文学价值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认同。其实,当下的文学演讲与其说是一种关于文学的“演讲”,不如说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有机会成为独立的文学存在,有不断从“文学周边”走向“演讲文学”的可能性。
文学演讲并非只是“文学周边”
文学演讲的内容更像是文学作品某个方面的“延伸”,通过即时的有声延伸,对作品进行某些补充与完善。因此,文学演讲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文学周边”。一般而言,文学演讲涉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文学与文本的理念,文学创作的背景和创作过程的分享,文学经典的内在魅力,文学与现实、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话题看似“周边”,其实分别指向“什么是文学”“文学从何而来”与“文学何为”等文学领域的基本问题。
“人民艺术家”王蒙(左)为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作开班演讲。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摄
文学演讲常见的内容,就是演讲者从各个角度表达自己对“文学”概念本质与具体作品意义的看法。这两者往往是一体的。比如,作家曹文轩在名为《四个成语——我理解的“真文学”》的演讲中,结合各种作品,通过“无中生有”“故弄玄虚”“坐井观天”和“无所事事”四个成语,生动地讲述自己对“文学”的看法。他说:“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一种书写个人经验的形式。”通过充满氛围感的文学演讲,听众基本可以理解他对文学是“四种方式下的个人经验呈现”的观点。当然,通过聆听各种关于文学理念的演讲,人们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对文学的认知。
文学演讲还经常涉及文学的现实经验与历史维度。文学是沟通现实与历史的桥梁,而文学演讲让这座桥变得更加畅通。不管是涉及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演讲者都力求对现实境遇给予真切的回应,而对历史叙事的讲述,也让听众能拨开迷雾,更好地认识当前亟待直面的问题。1927年,鲁迅先生在演讲时认为那种“将文章当作古董”的文风是不行的。这就是说,文学必须根植于当下生活,必须对现实问题进行及时回应,此时此地最广泛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文学的意义源泉。作为一种有声的文学,文学演讲除了公共性、互动性、与作品的互文性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试图重建文学与现实的即时联系,增强当下文学整体的“现实感”。
总体上看,文学演讲善于带动听众的情感波动,激发他们对文学的感知与共情,让听众更近距离地感受文学,更深切地认识文学。文学演讲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却关切文学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通过快速的传播途径,在网络时代开启对文学严肃性、深刻性的重建,并非只是可有可无、若隐若现的“文学周边”。
文学演讲重塑“作者”和“读者”
就传播方式而言,文学演讲是一种有声的情感传递和思想交流,通过新媒体的有效传播,重新建立起文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也改变文学的阅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近些年来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文学演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文学演讲往往比纸本文学作品更快速地与“读者”建立起互动关系,让严肃而深刻的文学思考与表达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文学演讲让文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近,而公众的参与,也使得聆听文学演讲逐渐变成一种普遍的有声“阅读”。
评论家李敬泽(右)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作演讲。资料图片
目前看来,文学演讲正在以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机制,逐渐弥合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以前被拉大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角色。与传统的文学创作不同,文学演讲以视频或音频形式,通过网络与不同地方的人们构建起一个即时的互动氛围,甚至通过留言的方式与不同时空的人们形成对话关系。也就是说,有声的文学演讲让当代文学可以跨越时空重构与读者紧密而有效的联系。比如,一些知名作家经常在网络平台的演讲中提及自己当初遭遇无数次退稿的故事,往往能引发网络用户的强烈共鸣,纷纷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生活中“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真实经历。他们以这种方式参与文学活动之中,建立起“在场”的情感链接。
文学演讲的现场,一般都要设置互动环节,及时获得听众反馈,了解他们的关注点或疑问处,从而进一步解释与深化演讲的内容。演讲者的即时回应也是文学演讲的一部分,甚至是易于出彩的一个部分。北京大学陈平原先生在《“文学”如何“教育”》一文中认为,文学讲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还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很多演讲过程中,听众是愿意发表不同意见甚至辩驳的,作家通过听众的建设性意见,完善作品本身,知悉自己的创作误区。批评者通过对不同看法的吸收,也可以深化自己的认知。文学演讲中,由于演讲者与“读者”之间有良好的交流与反馈,“文学”意义得以建构,通过这种良性的对话机制和反馈机制,文学演讲成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完善自我的途径,也重塑了“作者”和“读者”。
文体自觉让“演讲文学”成为可能
现在,文学演讲逐渐有了文体上的自觉。随着作家、文学评论家们越来越多以有声演讲的方式,包括整理出版的演讲稿等落在纸面上的“声音”参与文学活动,文学演讲也就逐渐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的有声文学。
任何事物成熟的标志,在于这个事物有了某种自觉。文学演讲以视频、音频的方式流传,以文字的方式集中出现,以及对作家作品本身的超越与反思,都显示出文学演讲的“自觉”意识。文学演讲“自觉”的逻辑结果是“演讲文学”不管是通过视听的方式存在,还是转换为文字出版,当下似乎可以被定位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态。
文学演讲的“自觉”,也体现在其存在方式与表达上。文学演讲主要以有声视频的方式存在。这种存在方式,使得人们在聆听与观看文学演讲时,产生与阅读其他纸质作品完全不同的体验,相对更加直观,也更富有现场感——演讲者的语气语调、各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变化等,都可以让听众或观众产生代入感与参与感。文学演讲的视听存在方式,赋予自身一种新的呈现形式与传播形态。有一些文学演讲或有机会结集出版,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一种纸上的“文学声音”。作家的演讲稿虽然已经转化为文字,但往往仍然大量保留着口语化的表达,是一种忠实的“现场实录”,透过字里行间似乎还能听到作家或朴实或亲切或激昂或幽默的声音,尤其是特别精彩之处以括号专门标注的“笑声”“掌声”“长时间热烈掌声”等字样,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阅读乃是一种聆听。
作为一种视听形式的即时性传递,文学演讲与传统上固定的文学文本存在一定的区别。很多文学演讲往往展现的是基于作家的作品又超越作品的状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作品之外重审作品、诠释作品、升华作品。另外,文学评论家的文学演讲与作品的距离,相对来说比作家还要远一些。这也是文学评论与研究的前提。这些演讲大体是对文学的各个方面展开理论分析与研究,又与专门的研究著作不同,要更为自由和随性。无论是作家的演讲还是文学评论家的演讲,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拥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一套可以说相对自洽而完整的生产体系、传播体系和评价体系。
文学演讲有成长为“演讲文学”的可能,不仅是新媒介语境下文学形态的重新定位与确认,也是当代文学在发展进程中寻求的一次自我突破。当然,文学演讲还在不断演进的路上,其文学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还不太稳固并有一定的模糊性,发展态势还有待继续观察和辨析。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