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马跃华 苏伟珍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赏花灯,闹元宵,一睹鹭岛风情。”正月十五,福建厦门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处处欢声笑语,烟火气升腾。这里不仅是游客心心念念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也是科技工作者、企业家们创新创业的沃土。
2024年,厦门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7.32件,居福建省首位;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当前,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态势已经形成,发展新动能正在茁壮成长。
厦门国际航运科创中心可通过远程管理和智能监控,实时掌握码头的数据和作业进展。图为福建厦门海天码头。资料图片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赛道
“瞧,照片里路灯的光晕不见了!”
“神奇吧?这是因为应用了我们生产的薄膜沉积设备产品,相机镜头的成像清晰度明显提高了。”见记者不解,厦门韫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助理吴欣语介绍起“黑科技”的“秘密”。
成立于2018年的韫茂科技,专注于锂电池、先进光显、碳化硅等薄膜沉积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于2024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其研发团队已开发出一系列专利技术,提升了工艺精度和产品可靠性。
“如果我们不持续创新,就很容易在市场上遇到瓶颈。”吴欣语说,公司将以现有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体系为基础,加强创新研发,拓宽应用场景。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培育像韫茂科技一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
厦门某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微型发光二极管研发。资料图片
“我们重点围绕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全力加速新质生产力布局。”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自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经过30多年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企业3180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00多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近30个;累计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800家,培育建设各级新型研发机构近50家,组建首批“火炬协同创新主体”7家。
从2003年谋划布局发展光电、生物医药、软件和科学仪器等“3+1”新兴产业,到2019年开展新型显示、新型功能材料等未来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始终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如今,生物医药、软件、新型显示等产业已发展成为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级、规模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4年,厦门市科技创新成效凸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4%,新建企业研发创新中心126家,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企业28家,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成果创造营业收入近200亿元,挂牌成立鹭江创新实验室;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40%,首个未来产业园正式启用……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成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
革新如呼吸,持续如潮汐,精进无终期。
2025年,厦门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新培育100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氢能与储能等成长型未来产业,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等重点领域研发协同攻关;加快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潜力型未来产业成长,加强6G、遥感应用等关键领域前沿技术攻坚;谋划布局前沿型未来产业,抢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
此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厦门将围绕锂电、智能电网等领域,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发展先进高分子、特种金属等新型功能材料,壮大专业化新材料产业园,推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规模化发展。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远程管理、智能监控……走进厦门国际航运科创中心智能控制办公区,一块块大屏上显示着厦门海天码头的作业场景,实时数据、进展等一目了然,尽显厦门港口码头自动化、通关一体化、全程可视化等风采。
如今,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正在悄然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俯瞰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资料图片
“这是数字孪生仓库里的热轧卷板,通过屿链通App可实时在线看到货物的数量、重量、入库日期、卷标号等信息。”厦门屿链通数智供应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该产品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数字供应链服务系统,实现对货物入库出库、多式联运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促进供应链畅通。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已推出“屿采融”“屿仓融”“屿途融”“屿数融”等数字供应链服务产品,合作金融机构超10家。
“科技让供应链更加高效、透明、可信。”该负责人表示。
随后,记者来到厦门自贸片区展厅,看到了很多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案例。
“我们以数字化赋能生产作业方式转变和优化,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行业性标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解决行业内制度缺失、不完善等问题,大幅提升企业生产作业效率,降低制度性合规成本。”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其中,在供应链数字化方面,厦门自贸片区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厦门大学共建供应链科创中心,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及技术支持;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跨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实际问题……
“曾经,厦门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里聚集了大量报关行,每家报关行的桌上往往都堆积着厚厚一叠等待处理的报关单。”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依托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申报、验放时间大幅缩短,企业登录多个系统、填报多张单据、多次往返口岸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大潮涌鹭江,扬帆破浪谱新篇。
2025年,厦门市将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纺织服装、水暖厨卫、健身器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完成600家试点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园区标准化建设,打造智能家居、轻工视讯等8个特色产业园区。
技术先行引领产业发展
1000多年前,北宋科学巨匠苏颂等人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成就了古代中国摘得“满天繁星”的佳话。
“苏颂的故乡就在厦门同安,他创造的奇迹在科技史上影响深远。时至今日,这里的科技工作者们依然在孜孜以求、创新前行、不断探索新鲜事物。”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黄颖说。
科技创新的高峰,在拼搏中攀登。从火炬高新区,到厦门生物医药港,再到厦门科学城,多年来,厦门科技创新紧扣时代使命,不断开拓发展新阵地。其中,经过持续努力,厦门科学城实现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转型,落地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Ⅰ号Ⅱ号孵化器、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等接续建设,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各类企业和机构超过1800家。
专家表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久久为功、一以贯之。要让科技走在前面,布局未来,实现“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各类企业都应发力,特别是国有企业一定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勇挑大梁。
科研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世界。厦门正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依托重大创新平台积蓄人才、孵化科技成果和技术,补上创新资源不足短板,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形成吸引产业集聚的“强磁场”。
更多“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背后,是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
厦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先后出台“成果转化新25条”“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等系列政策,不断健全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日前,厦门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对此,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孔曙光认为,要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活力迸发的制度环境,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充分释放创新潜能;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根基。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未来,厦门将进一步提升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功能,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未来产业体系化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强开放创新合作网络,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