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75年来,光明日报聚焦思想文化,重视书人书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倾情相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75年来,光明日报聚焦思想文化,重视书人书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倾情相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2 01: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与光明日报】

  作者:徐俊(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华书局原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我们这一代从校园报廊时代走过来的人,对报纸有难忘的记忆。因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者与母校南京大学的关系,我对光明日报一直抱有一份独有的敬意。提到光明日报,留在记忆深处的首先是虎坊桥旧址。1983年夏,我刚到北京,因为同学在那里就职的缘故,我造访最多的就是位于虎坊桥的光明日报社,现在还依稀记得报社楼道门口的评报栏、楼里的排字间,以及后楼的集体宿舍。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同龄朋友,不少保持了40年的交往。因为从事出版的缘故,从20世纪90年代的《读书与出版》专刊,再到现在的副刊《光明悦读》《光明书榜》,都是我长期关注、时时读到的。光明日报的读书出版主题副刊,突出对思想文化的聚焦,对书人书事的重视。作为一个出版人,我更加体会到光明日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和倾情相助。

  就我的出版经历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出版是历经起伏的,20世纪80年代人民群众对图书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当时的图书品类较少。到了90年代,出版业遭受市场经济冲击,出版的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之间的矛盾严酷地摆在每一个出版人面前,而一些具有传统出版优势的名社、老社,面临的挑战更大。我所在的中华书局于1958年后以古籍整理及学术出版为立局之本,积累了大量图书精品,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声誉。进入21世纪后,中华书局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出版。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百年局庆,在“百年再出发”的历史起点,如何回到出版自身、牢固确立出版根本,《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记者庄建的长文《为了“立国根本”——写在中华书局百年之际》,适时给出了精准解读。文章用一个个历史镜头,贯穿起百年中华书局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百年文化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光明日报还做了袁行霈、李学勤、田余庆、顾诵芬、王蒙、陈鼓应、葛兆光7位学者的视频访谈,全方位呈现学术界对中华书局所代表的文化事业的期许。光明日报对转型中的出版业关爱有加,源于对当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关切,前后相续负责联络的记者朋友,可以说是最了解中华书局的媒体人。

75年来,光明日报聚焦思想文化,重视书人书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倾情相助

  光明日报和中华书局都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过去的20年中,中华书局举办的多项文化活动,从“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伯鸿书香奖”,到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的设立及评选,光明日报都给予巨大支持。2012年秋,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社慨然应允联合举办,开赛后在报纸开辟“诗词中国”专栏。大赛颁奖典礼举行时,90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专程从加拿大回国为获奖者颁奖。尤记得在那个“前智能手机时代”,开展大赛遇到各种困难,若没有光明日报的强力推动,难有这样的奇效:首届赛事参与总人数达2160万人,短信参与总量达1.29亿人次,投稿诗歌作品5.5万首,相当于现存唐诗的总量!着实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75年来,光明日报聚焦思想文化,重视书人书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倾情相助

  2013年,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故乡桐乡市政府与我们共商,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阅读推广人,以陆费逵的名义设立“伯鸿书香奖”,又一次得到了光明日报的积极响应。光明日报一贯重视对出版事业和全民阅读的支持与互动,百年中华书局志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浙江桐乡人文荟萃、书香氤氲,一起为全民阅读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经过10多年的培育开展,“伯鸿书香奖”已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知名品牌,到2024年“世界读书日”已完成了第六届评选和颁奖。

  我个人与光明日报的交往,值得一说的在近几年。2021年底,我的《翠微却顾集——中华书局与现代学术文化》出版,将我过去20年所写与中华书局有关的书人书事结集出版,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份珍贵纪念。书刚出版,就荣登“光明书榜”,编辑向聂震宁先生约写了长篇书评《以“中华”之名,为文化守护——读徐俊〈翠微却顾集〉》,文章借一本小书将中华书局的文化贡献进行了充分阐述。因为光明日报的记者朋友对中华书局和我们所交往的老先生熟悉,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联系我们约稿。2021年1月,蔡美彪先生逝世的消息刚传出,我就接到编辑约稿,感念光明对我的信任,我用3天时间完成了《平实而通达的引路人——追忆蔡美彪先生与中华书局的情缘》一文。2023年是著名历史学家王仲荦先生诞辰110周年,我撰写长文,提交给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召开的“纪念王仲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议程甫一发布,我就收到光明日报编辑的约稿,最后以《史局汗青欣有日——王仲荦先生与“南朝五史”点校》为题在“光明学人”整版发表。2024年,《光明日报》还发表了我的两篇短文:《关于开展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史研究的思考》《〈花间〉留夕照,〈存在〉壮东风——写在〈李一氓文存〉出版之际》。感谢光明日报一直以来的信任,当然我更加清楚,这是光明人对李一氓、王仲荦、蔡美彪这些中国文史学术大家的致敬,对古籍整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现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掘与准确阐释,并使之进一步融入现代社会、融入人民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当代出版和主流媒体的职志和优势。期冀在新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精神的指引下,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2日 0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