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科技托起最美夕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科技托起最美夕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27 05: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卢重光

  如今,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演进。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这一群体约为10亿人,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21亿人。按年均增长量计算,每秒新增约1.16位60岁老人。

  在这场银发浪潮中,日本养老院里的护理机器人已经能够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卧床老人翻身,德国的仿生外骨骼让八旬老者重新体验行走的自由……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些鲜活的案例揭示着全球老龄化浪潮下的科技破局——当冰冷的金属开始懂得倾听,当算法程序能够感知情绪,养老机器人正从单纯的工具升华为有温度的陪伴者。技术演进与人文关怀的深度交融,正在重构人类对生命尊严的理解框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科技应服务于人类存在的提升。这一观点并非单纯反对科技进步,而是强调科技发展必须与人类的精神性、道德性和自由本质相统一。我们需铭记:养老机器人的温度,终究源自人类对自身尊严的坚守。

  在美国波士顿的养老实验室,情感计算系统通过微表情识别和语音特征分析,为每位老人建立专属的情感模型。当系统检测到老人出现抑郁倾向时,会自动启动光线疗法和定制音乐干预。这种精准的情感照护,重新定义了精神赡养的技术标准。技术对心理需求的量化解析,让传统养老难以触及的情感维度变得可操作化。

  在荷兰的智能养老社区,工程师们正在实践着科技伦理的新范式。他们为护理机器人设置了“情感边界”:当老人连续三次拒绝互动时,机器人会自动进入待机状态,并向护工发送预警信息。这种对人类尊严的尊重,让科技真正成为服务者而非掌控者。

  站在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观察,机器人养老革命正在书写人类自我关怀的新范式。当脑机接口传出微弱的意识信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人类文明对生命尊严的重新定义。在老龄化社会的深水区,技术创新与人文精神的共振,正谱写着人类文明自我超越的新乐章。

  目前护工短缺、服务标准化不足、情感陪伴缺失等痛点,依旧是养老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让养老不再难。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他将技艺视为实现善的手段,认为技艺的价值在于其服务于更高的目的——人类的幸福。这或许就是破局之道的最佳注脚:不是用技术替代人力,而是让科技成为传递爱与关怀的翅膀,在银发浪潮中托起最美的夕阳红。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7日 14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