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首批驰援缅甸,中国救援队来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首批驰援缅甸,中国救援队来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30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

  3月28日,一场强震席卷缅甸中部,震中曼德勒、首都内比都等地满目疮痍,数千家庭陷入绝境。灾难发生后不到24小时,中国集结多股救援力量,从陆空多路抵达缅甸灾区,成为首批驰援缅甸的国际救援队伍,这无疑为震后的缅甸带来了更多希望。

  强震后的不眠之夜

  地震之后的艰难比想象的要多。

  28日晚,震后的夜幕降临,本该喧嚣的仰光街头却弥漫着一种异样的紧张。强震之后的这个夜晚,没有人能够安心入睡。

  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新的余震预警,如同一把无形的刀,悬在每个人心头。这座热带城市的夜晚变得异常焦灼,成千上万的民众宁可忍受户外的蚊虫叮咬,也不敢返回可能随时倒塌的家中。记者看到公寓楼边的空地上,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

  回到公寓房间后,记者仔细地检查起屋内的安全隐患——墙体有没有裂缝?吊顶是否完好?发现客厅的吊灯松动后,记者立刻向公寓管理处报修,为防不测还摆出一排倒置的玻璃瓶,这是国内编辑部同事传授的土办法——如果半夜发生强烈余震,玻璃瓶倒地的声响能够及时将人惊醒。床边,备好了饮用水、压缩饼干、手电筒和急救包,就像每一个经历过地震的人那样,做好最坏的打算。

  入夜已深,公寓楼下那家平日安静的酒吧突然热闹起来,居民正涌入其中。人们在这里,显然不是为了狂欢。酒吧老板将音响音量调至最大,震耳欲聋的音乐似乎是为了压住人们内心的不安。服务员告诉记者,很多住在高层的居民不敢回家,宁可在低矮的酒吧里通宵达旦。

  这样的“狂欢”也是短暂的。作为一座还在实行宵禁的城市,强震后的仰光市政供电时间锐减至每日仅有4个小时。凌晨1点,一切重归寂静,灯光熄灭。在窗边俯瞰这个城市,只有远处的大金塔依然灯火通明,像一座金色的灯塔,在黑暗中给予人们一丝心灵的慰藉。

  第二天一早,市民们在加油站外焦急等待。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囤积燃油似乎是他们能想到的自保方式之一。

  手机里,记者加入的各种灾情交流群不断闪烁着新消息,和大家一样频繁开关数据流量和Wi-Fi,生怕失联。“5分钟前曼德勒又有余震”“仰光有震感”……这些零散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灾后社会的真实图景。

  震后的第一个夜晚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但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共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首批驰援缅甸,中国救援队来了

3月29日,中国救援队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光明日报记者 陈晓阳摄/光明图片

  中国救援队带来希望

  震后第二天,晴空万里,仰光国际机场地面上翻腾的热浪已令人不适。而北边的内比都、曼德勒等地,39摄氏度的最高温炙烤着满目疮痍的废墟,无情的高温给当地救援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缅甸正迎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3—5月平均气温35摄氏度以上,尤以曼德勒地区最为酷热,这无疑给灾区民众和救援人员带来了多重考验。

  由于强震导致内比都、曼德勒等地机场毁损,来自中国的救援力量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采取了“陆空接力”的方式,分批直达灾区腹地。北京时间29日上午9时许,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无人机等应急救援物资,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落地后即赴内比都参与救援。

  北京时间9时30分,16名来自中国蓝天救援云南队的精锐队员从云南瑞丽口岸出境,他们携带个人防护装备、医疗急救包、发电照明设备和破拆工具等专业城市地震救援装备,在抵达缅甸木姐市后展开救援工作。

  北京时间29日上午,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救援队赴缅甸实施国际救援。由中国应急管理部组建的专业救援队乘包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直赴缅甸展开国际救援行动。按照统一部署,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灾区,这支队伍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总医院人员组成。

  直达救援现场并非易事。内比都机场的航空管制塔在地震中倒塌,机场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地时间29日下午抵达仰光国际机场的中国政府救援队伍,不断协调和确认内比都机场的落地情况,希望能尽可能缩短前往灾区的时间。然而,往返内比都和曼德勒的所有航班取消,直接导致救援队伍拟降落内比都缩短救援时间的方案未能实现。

  “灾情比预想的更为严重”

  当地时间29日晚,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小组发布最新消息,全国地震死亡人数为1644人,受伤人数为3408人,失踪139人。数字仍在不断上升。

  在强震后的第一夜,记者从多地受灾民众处了解到,当地救援人员只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能够接触到的被困者提供有限的水和食物。“我们需要更多专业设备和人手。”内比都一位满脸倦容的当地救援人员通过社交软件告诉记者,“灾情比我们预想的更为严重”。

  内比都当地救援人员告诉记者,受强震影响,大量消防站设施遭到严重损毁。部分加油站设备已无法正常运转,救护车面临燃油匮乏的困境,这进一步延缓了救援进度。震后第二天,仰光社会面总体平稳,但对未知的恐惧,正导致记者站周边加油站开始大排长龙。

  曼德勒作为缅甸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此次强震中大量文化遗产受损。曼德勒皇宫、摩诃牟尼佛塔等古迹在地震中坍塌或受损。地震中的文化遗产损失,同样令人叹息。

  “尽一切努力帮助灾区”

  震中曼德勒是华人主要聚集地。强震发生后,缅甸各地华人自发组织起一系列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纷纷号召将仰光的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运送至灾区。仰光—内比都—曼德勒高速公路是缅甸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高速公路,强震已导致部分路段坍塌。救援力量竭尽所能,开辟小道,尽力打通连接灾区的生命通道,救援车队不停穿梭其间。

  多家在仰光的中资企业也发挥所能,打开渠道,为当地受灾民众和救援队伍发放饮用水和食物,并紧急调配大批抗生素、止血药、消炎药等急需医疗物资,帮助周边受灾群体。

  “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帮助灾区同胞和当地灾民”,一位在仰光参与运送物资的华人志愿者对记者说道,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衣裳。

  面对严峻的灾情,缅甸当局明确表示“准备好接受国际援助”。中国救援力量义无反顾地奔赴第一线,用行动诠释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截至发稿时,中国救援力量已在重灾区展开救援工作。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救援力量正在源源不断地驰援缅甸,为这场跨国救援行动注入强大动力。

  缅甸民众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看到中国救援队的到来,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谢谢中国朋友,你们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邻居”“中国朋友注意安全,平安凯旋”。缅甸媒体也以“中国速度”等为关键词,报道中国救援力量的高效行动。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缅甸领导人敏昂莱的慰问电中所说,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两国人民胞波情谊深厚。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光明日报仰光3月29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0日 08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