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瀚海沧桑探国珍——追记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拓荒人王炳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瀚海沧桑探国珍——追记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拓荒人王炳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31 02: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追思】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赵明昊 孙金行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梦琳

  “王炳华先生60年的考古人生始终心系新疆,这份定力、执着,令人感佩”“王炳华先生为新疆考古事业的开拓和推进做出了深远而卓越的贡献。历史永志不忘,先生千古”……

  2月6日,考古学家王炳华因病于乌鲁木齐辞世,走完了九十载人生。消息传来,考古界陷入无尽追思。

瀚海沧桑探国珍——追记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拓荒人王炳华

王炳华 资料图片

  3月25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主办,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王炳华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办。五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追思缅怀这位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的拓荒者。

  “你最珍爱的品质是什么?信仰始终如一。”王炳华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的笔记本第一页,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王炳华的一生,确是如此。

  1960年,25岁的王炳华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毅然奔赴新疆。交通艰难、信息不畅、学习研究资料贫乏……当年,得知王炳华要去新疆,不少师友曾极力挽留。

  “去新疆确实是我自愿报名,且从未为此感到受屈。毕竟,我学习的专业就是考古,而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考古学人对祖国西部大地,尤其是新疆知之甚少,我希望这种情况能在我辈人手上有所改观。”王炳华生前回忆。

  瀚海行脚几十载,王炳华长期坚守在考古一线。天山南北,大漠戈壁,他觅求古迹、古址,打开了许多人认识古代新疆的视窗。伊犁河流域土墩墓、克里雅河流域遗址、丹丹乌里克遗址、交河沟西墓地、小河墓地等考古遗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世纪60年代,王炳华与同事发掘了名噪一时的乌孙古冢。王炳华参考相关资料文献,澄清了“游牧区历史文化遗存贫乏”的误解。其提出的乌孙考古文化概念,可谓意义重大。

  王炳华曾作为中方学术队长主持了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古发掘,让新疆成为新中国最早开展国际考古合作的地区之一。这次发掘的出土的大量丝织物,对我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有不可轻估的价值,其中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宝。

  2000年,王炳华与考古队深入罗布淖尔荒漠,成功寻找到小河墓地,将这一沉睡的丝路遗存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王炳华激动地说:“这是新疆考古界、文化界几代人做了66年的梦。这个梦,在尴尬与苦涩里浸泡过,被民族自尊与社会责任激励过!今天,我们终于用自信心和勇气,迎来梦醒时分。”

  “‘瀚海行脚’就是要走,你不走就没有感受。走过之后,再和文字资料对照起来,历史就通了、活了。”在伊循城故址的研究中,王炳华通过《汉书·冯奉世传》关于伊循城交通路线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察,以及当地的古代灌溉系统遗址,考证出了伊循城故址就在今天的若羌县米兰镇。在阿拉沟考古过程中,王炳华根据出土文书确定这座戍堡为唐代鸜鹆镇,为唐代西州的镇戍、军事形势乃至天山交通路线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新疆考古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它给新疆史、中国古代史研究、欧亚古代史研究等打开了很多新窗口,透过这些窗口,我们能够感受到新的气息,发现新的历史。”王炳华曾说。

  2000年,王炳华荣休后,仍手不释卷、潜心学术。他将精力转向了进一步思考田野工作资料的研究与教学中。他不断勉励青年学者:要带着问题去看现象,从大处着眼,做系统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要勇于开拓自己的研究思路,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1日 09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