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管前程(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富有民族元素的歌曲《格桑花开》《潮起舞英歌》等登上央视春晚,穿越千年的苗绣盛装闪耀国际T台……近来,民族村寨成为不少游客奔赴的“诗与远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屡屡“出圈”走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1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比超三分之一。其中,既有苗绣的“无字史书”,也有藏族唐卡描绘的“精神宇宙”、羌族碉楼的“石砌史诗”等。在云南丽江,纳西族古村落中的小桥流水、古街古巷承载着纳西族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群错落有致镶嵌在山水间,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也蕴藏着先民们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之道与发展哲学。
民族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所在,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特色发展路径的珍贵资源。传承好利用好民族文化,首要的就是深入挖掘其价值,做好保护大文章。充分挖掘彰显农耕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同时深度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来。
近年来,伴随着“国潮热”的持续升温,人们对饱含乡土味的乡村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这也激励我们盘好“家底”,系统整理和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同时,坚持多学科联动,更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和丰富价值,更有力有效开展多元文化业态的开发与培育,进而激发各地文旅发展新动能。如安徽云梯畲族乡深耕畲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资源和畲族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在畲文畲艺、畲食畲味、畲族民俗等方面加大文化特色挖掘和传承,积极促进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实现了以文兴业、以文增收。
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新技术加速迭代出新,这为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AI新锦绣”不仅缩短了蜀锦设计工期,还实现了锦绣工艺品的个性化定制,助力蜀锦绽放新的光彩。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不断拓展的消费场景和文化业态,将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传承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许多地方不断细化相关政策并给予大力扶持,对非遗传承人培养形成合力托举。未来,还需进一步制定更加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此外,让民族文化“火起来”还呼唤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文化研究者、艺术工作者等投身其中。各地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创设更有竞争力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众多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在乡村全面振兴大潮中发挥优势、收获成长。
传承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不断开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新路,必将激荡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