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评析】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礼仪文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评析】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礼仪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02 0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蒋璟萍 曹淑蓉(分别系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手势礼仪,譬如哪吒的抱拳礼、敖丙的拱手礼、鹿童鹤童的作揖礼……随着电影的热映,这些传统礼仪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传统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它们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人伦、社会法则的敬畏和尊重,更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传统礼仪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并由此衍生出如“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为政以德”等道德要求,从不同层面强调了礼仪对于规范人们行为、帮助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在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传统礼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尚礼、制礼,并在全社会推行礼教、礼治,将礼仪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礼尚往来、以礼待人的社会风尚。人们在学礼、遵礼的过程中传承了民族文化基因,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统礼仪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历经五千年赓续发展,始终承载着协调人伦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形塑文明认同的重要功能。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礼仪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张力的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既非对传统礼制的简单复刻,亦非对异域文明的全盘移植,而是立足中华文化主体,在文明对话与时代变革中形成的礼仪体系。

  从“云端祭祀”到“太空拜年”,从“碳中和婚礼”到“数据伦理准则”,礼仪文化正在重构人类与技术、自然、虚拟世界的相处之道,形成数字化、生态化交织的新语境,重构时代变革中的生活范式。借助科技的发展,礼仪文化在形态上更加异彩纷呈,无论是礼器造型、仪式设计、聚会范式,还是人的姿态语言、服饰搭配,都以美的形式,将传统与现代、“礼”意与技术、观念与实践进行意象表达,或精美绝伦,或轻松活泼,或恢宏大气,或庄严肃穆,以仪式融入审美内蕴,寻求“礼序”与“乐和”相统一,从而观照“和而不同”“以礼化人”“知行合一”的人文情怀,礼仪承载的价值更显丰盈、表现形态日趋完善,成为当代社会美、生活美、科技美的独特形态。

  礼仪文化新形态的建构,不能是书斋中的理论推演,而应是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需求的实践创造。一方面,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创作影视剧、书籍等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提高公众对礼仪文化“新”的观念形态、生活形态和审美形态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使人们在礼仪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审美观。此外,建立健全发展中华礼仪文化的相关规范,以社区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自律规范等形式,进一步使礼仪文化落到实处。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02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