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家门口的中医馆,变多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家门口的中医馆,变多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12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闻阳

  “几十年的类风湿关节炎,推拿针灸了几次感觉好多了,多亏了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里有了中医馆,医生开的方子管用又省钱!”家住无锡市梁溪区广益街道的老刘告别了靠吃止痛片睡觉的日子,精神也好了很多。自去年10月启用以来,该卫生服务站日均门诊60余人,设有全科、治未病等多个中医临床科室,提供“医疗+康养保健”服务,还添置了电动牵引床、中医体质辨识仪等诊疗设备,可以为附近居民提供艾灸、刮痧、拔罐、针灸、开方等诊疗服务。

  老刘看病省心省力,得益于近年来基层中医馆建设的大力推进。目前全国中医馆数量已经从2015年的3000余个,增加到如今的4.2万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有9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扩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邢超表示,中医药直达基层给群众生活带来可喜变化,随着中医药服务“网点”越来越密,中医药服务离群众越来越近。

  走进甘肃省陇西县云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上下两层约600平方米的中医馆被划分为中医辨证施治、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草药炮制等五大区域,专业科室统一设在二楼,各科室门前清晰标记出特色优势、适应病症,室内除熏蒸桶、泡药罐、艾灸盒等传统工具外,还配备了牵引床、电针仪、蜡疗机等现代设备。

  “设置相对集中的中医诊疗区域,群众可以‘一站式’接受中医药服务,减少等候时间,避免来回折腾。”邢超说,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治未病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中医药在老年人和儿童健康管理,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推进标准化中医馆建设十分必要。

  看诊、理疗、推拿、熏蒸……一大早,西安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馆里就一派忙碌。“真正解决老百姓的临床需求,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自然受欢迎。”据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郭王红介绍,10年间,该中医馆的面积扩大了近10倍,新增40多台诊疗仪器,新添置8台煎药机。

  46岁的李畅(化名)从事科研工作,长时间久坐让他经常感到脖子疼腰疼,严重时疼得夜里睡不好觉。经邻居推荐来到家附近的中医馆做理疗,症状得到很好缓解。他告诉记者,家门口的中医馆非常方便,不仅效果好,价格还亲民。

  中医馆的便捷服务,也“圈粉”了不少年轻人。

  工作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白塔寺药店中医诊所候诊区看到,有十来位患者在等候就诊,其中大半为年轻人。

  “周末的中医门诊最多可以挂一两百个号,有一半都是年轻人。”正在白塔寺药店中医诊所出诊的一位中医告诉记者,这几年来问诊的年轻人开始增多,“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认识,也不再只是难以下咽的‘苦’味。”

  记者发现,来问诊的年轻人大多没有明确诉求,“感觉浑身没劲儿”“想祛痘、祛黑眼圈”“压力大睡不好”……针对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人的诉求,中医在望闻问切方法上也与时俱进。

  耸肩消气放松肩颈、扩胸展肩宽胸顺气……视频上播放的一段“消气操”视频引得不少人驻足。视频中,几位医生展臂、耸肩、拉伸,配上热情的笑脸,场面趣味十足。候诊的人们调侃:“医生太可爱了,看到第3秒就气消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国生表示:“这些简单、易学的中医运动正成为当代青年的‘心头好’”。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2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