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从舞剧《只此青绿》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文艺作品都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华文明标识,以艺术“再编码”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2025年春节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并非偶然,根本原因在于哪吒形象的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动漫语汇的高度契合。”
“舞剧《朱鹮》以中国舞蹈之美唤起生命之思、彰显生态之道,《天工开物》将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搬上舞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
4月12日至13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25年理事会暨文艺评论工作会上,“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与艺术呈现”这一话题引发文艺理论评论家热议。他们从艺术理论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实践出发,探讨以文艺的方式助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实践路径。
从《广陵散》《高山流水》等古琴名曲,到《兰亭序》《清明上河图》等书画名篇;从长江、黄河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长城、莫高窟、故宫等地标建筑;从“天人合一”“民为邦本”等信念,到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凝练了众多文明标识。该如何把握中华文明标识的内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认为,中华文明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识。在中国评协理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看来,“不论是长江、黄河这样的自然符号,还是如长城、故宫这样的人文符号,都是因为中华民族长期的体验和意识,才被视为中华文明标识”。
文明的标识可以体现在文明的各个方面,但艺术中的体现最为集中、形象和典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心峰将中华文明标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戏曲、曲艺等本身就属于艺术范畴的内容,另一类是非艺术范畴的内容,如古代标识性的自然科学成果、体现中华民族认知的观念与思想,以及影响或推进社会历史进程的人物等。他认为,后者尤为需要当下文艺创作者以丰富多样、鲜活生动的艺术形式予以呈现和传播。
纵观近年来那些广受好评的文艺作品就会发现,其中都浸透着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意境转化为现代舞台艺术的美学表达。《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书法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文化节目,以当代文化产品的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这些事实正说明了中华文明标识的构建始终在传统基因与现代表达的张力中寻求平衡,是一种通过文化实践不断‘再编码’的动态体系。”浙江省评协副主席沈勇说。他提出,戏曲正站在这一转化的前沿。“以越剧《我的大观园》为例,清丽温婉的唱腔、温润如玉的女小生体现了越剧细腻生活化的表演特色,展示出剧种代表性的音乐与流派唱腔,剧本则打破《红楼梦》原有框架,以老年宝玉和少年宝玉的对话为表现形式,使经典文本成为一面映照当代生活的镜子。”沈勇介绍。
中国评协理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则看到了网络文学在中华文明标识构建中的巨大价值,“从《盘龙》《诡秘之主》等网络小说在海外广受追捧,到《琅琊榜》《甄嬛传》等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在海外热播,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创新了中华文明标识的传播方式”。不仅如此,网络文学也是一些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他介绍,截至目前,在阅文集团海外门户网站起点国际(WebNovel)上,18至24岁读者占比达58%。他们通过书评、手绘插画等方式贡献内容超2亿条,形成“中国故事—本土表达—全球传播”的创新链。“一些海外的网络文学粉丝还自发组织了研究小组,深入探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何弘说。
中华文明标识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矿藏和源泉,观察当下火热的艺术创作,多位与会者都敏锐地提出,要警惕对中华文明标识内涵的浅薄化理解和符号化的堆砌滥用。
中国评协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提出,“艺术创作者应真正走到历史纵深处去,知道什么才是原汁原味的,努力呈现出艺术应该有的样态”。他以书法为例,认为其不应被窄化为视觉艺术,这样会导致人们只关心“哪篇写得好”这样的技术问题。“事实上,磨墨、执笔、用笔和结构、章法布局等,都是中华文化中关于人的德行要求落实到书法领域后的表现,这些更值得深入挖掘。”
沈勇认为,当下的戏曲创作须警惕形式革新的视觉冲击与内容深度消解的风险。“要看到,越剧《我的大观园》虽改编自文学名著《红楼梦》,但它以‘场’为架构方式,情节与人物设定遵循的是戏曲独特的表达,虽然引入影视化叙事节奏与音乐剧式的音乐渲染,但严格遵循了越剧声腔体系与戏曲的程式化、写意性与虚拟化表演。”沈勇特别强调,艺术对技术的应用应该适度,“好的技术应该像给名画配画框——不抢风头,只帮观众更看得懂画”。
河北省评协主席、河北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邢建昌感到,仅在艺术中展示中国元素、中国标识,还不足以向世界诉说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专业的艺术评论不能缺席。“《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自媒体功不可没。但部分自媒体感兴趣的是拼贴、戏仿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的豪迈格言,往往无暇深掘其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制作与传播的现代性生成机制。”他提出,专业评论应在贴近文本、细读文本、阐释文本的基础上,提升体现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普遍性内涵,以实现中华文明在跨文明传播中的本源性、敞开性和对话性。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