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作者:任友群(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七个方面20条重点举措,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个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5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对此,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坚持以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决扛起毕业生就业工作主体责任,落实落细《意见》精神,全方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西南大学应届毕业生在2025年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综合类双选会现场了解岗位信息。新华社发
构建“大就业”格局
《意见》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一项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强大合力。
要纳入“一把手”工程。学校和院系主要负责同志要“既挂帅又出征”,亲自研究亲自推动,利用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院系党政联席会等对就业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分管负责同志要常在就业一线、加强现场办公,切实摸清现状、了解底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要树牢“一盘棋”理念。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谋划、统筹协调的作用,加强就业部门和学工、教务、校友等部门及各院系间的经常性互动交流,开展就业部门骨干和院系“结对子”活动,联动制定政策,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就业工作体系。
要形成“一股绳”合力。将就业工作成效纳入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作为班子和个人述职重要内容,树立“抓好就业是本职,抓不好就业是失职”的鲜明导向。严格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大力选树就业工作先进典型,充分调动每一名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生动局面。
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
“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是我国就业市场长期存在的局面,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直观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为提高人才培养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意见》对“优化培养供给体系”作了全面系统部署。高校要准确把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供给提出的新需求,加强科学研判,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助力就业 新华社发
要深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坚持“四个面向”,用好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过剩学科专业点预警清单,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及时调整或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可积极与重点用人单位共建“定制学院”“定制班”,邀请用人单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订单式”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要做好就业质量对招生和培养的常态化、制度化反馈。“招生—培养—就业”并非线性链条,就业工作更非居于末端,而是与招生、培养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深入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学科专业设置、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部分高校新成立了数智化科研机构,可通过其汇聚校内学科资源和专家力量,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和供需状况,会同就业等部门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和跟踪,推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
强化就业指导和帮扶援助
就业服务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校要统筹落实《意见》中关于“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巩固支撑保障体系”等重点要求,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温度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援助,铺好路、扶上马、送一程。
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引导。将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高质量、分层次、模块化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文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生涯发展助手,精准洞察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专业水平,搭建智慧协作平台,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就业。
要提高实习实践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实习基地和见习基地。鼓励推动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行情,明晰自身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强化重点帮扶。关注经济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等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开展一对一辅导,持续推介实习实践和就业岗位。
要建强就业导师队伍。按照“内外结合、专兼互补”的原则,一方面,打造以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等为主的校内高水平就业导师队伍,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路径,增强就业指导本领和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另一方面,组建涵盖校内外教育、经济、就业、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在内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优秀校友和企业家担任兼职导师、纳入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传授求职技巧,了解行业企业真实现状,提升就业精准度。
拓宽就业渠道方式
《意见》强调要“健全求职招聘体系”。高校作为毕业生的“娘家”,要主动作为积极“开源”,大步“走出去”,用心“迎进来”。
要大力开展访城(企)拓岗行动。坚持“开门办学”,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畅通就业合作渠道,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要加强战略谋划、坚持高位推进,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党委书记、校长带队围绕重点领域和方向到重点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推动校地校企建立紧密型、深层次、实质性合作关系,加强人才供需对接。
要积极搭建对接平台。精心开展“省份日”“城市日”“人才月”“人才周”等品牌活动,通过专题宣讲、组团招聘、科研项目洽谈、人才培养合作等方式,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点对点”匹配。
要用好政策性岗位。积极拓展基层就业空间,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加大征兵宣传工作力度,激励引导广大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课程质量,深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强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空间建设,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本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