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瑾雯 周仕兴
春日清晨,广西百色,阳光洒在右江粼粼的水面上,对岸田东县城的轮廓若隐若现。当轮渡的汽笛声穿破晨雾,平马镇四平村的西红柿田早已苏醒。
顺着乡间道路前行,宽敞整洁的乡间道路两旁,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笔直竖立,连片的西红柿地,红色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其间,娴熟地采摘、装筐,农用三轮车满载着丰收的喜悦,驶向村头的收购点。
四平村坐落在右江南岸,与田东县城隔江相望。“虽然与县城仅隔着右江,却曾面貌两重天,一边是漂亮的县城,一边是落后的村庄。”谈起村子过往,党支部书记黄海武很是感慨,“经济基础薄弱,农作物产能低下,村民收入微薄,许多年轻人都离开村子外出务工。”
要改变四平村的落后面貌,先从发展产业开始。
黄海武仍清晰记得,多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那时刚当选村支书的他,带着村民代表辗转多地考察,最终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将目光锁定在右江河谷独特的自然禀赋上:年均21.5℃的气温、1800小时的光照时长、富含矿物质的红壤,是西红柿生长的好地方。
随着第一株西红柿苗在试验田扎下根,希望的种子就此萌芽。
黄海武站在田埂,指着成片的西红柿地告诉记者,四平村地处右江河谷,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发展西红柿种植得天独厚。多年来,村子摸索出“经济联合社+公司+村民”的模式,并引进专家传授技术经验。
四平物流中心收购大棚里,村民在进行果蔬分拣。四平村村委会供图
历经多年发展,四平村实现西红柿平均亩产1.2万斤,每亩纯收入1.8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统一技术指导,西红柿产量高、品质好,根本不愁卖。”黄海武说。
“看,这是我们家的楼房。”村民卢学帅向记者介绍,楼房是自己和妻子设计的,这些年依靠西红柿种植,他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待收完西红柿,种下水稻,我们一家人又要自驾游喽。”卢学帅笑容满面。
卢学帅的笑容里,映照着四平村西红柿产业带来的红火日子。
“黄书记,村民们收入咋样?”记者问。
“全村人均年收入28576元,四平村还连续三年被评为百色市‘生活富裕红旗村’。”黄海武脱口而出。
四平村鸟瞰。四平村村委会供图
超过1800亩的西红柿长势旺盛,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果蔬分拣收购大棚、冷库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了四平村的集体经济实力。同时,为提升竞争力,四平村坚持绿色种植,人工除草、施有机肥,确保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我们的西红柿口感好,经销商抢着要。”黄海武笑着说。2021年,四平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番茄)示范村,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产业壮大催生村庄美丽嬗变。记者沿村路行至四平小学,村子精心打造的“微菜园、微果园、微公园”三微景观带,实现“推窗见绿、移步入景”,令人赏心悦目。同步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村部广场、修缮百姓大戏台、建设议事长廊、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污水处理池,村庄“颜值”“气质”双提升。
据了解,聚焦人居环境整治,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入约4000万元推进排污管网改造、右江河堤挡土墙加固及道路硬化工程。通过“三清三拆”专项行动,拆除危旧房舍,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如今的四平村,河堤道路平整延伸,民居群落错落有致,昔日“脏乱差”变身“洁净美”。
漫步村中,崭新的篮球场四周绿树成荫,村民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在新建的游乐设施间嬉戏玩耍。村部办公楼周边,便民菜市场、金融服务室、农事村办点一应俱全,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已成常态。
既提高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黄海武表示,四平村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每逢端午,右江上龙舟赛事百舸争流,四平龙舟队积极参与,村民们在协作中增进了乡情;丰收时节,村里举办的丰收节晚会激发村民们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
站在四平滨江休闲观光带规划图前,黄海武信心满满:“我们正打造集果蔬采摘、民宿体验、红色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游客来了有看头、有玩头。”
“下一步,我们村将以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示范村为工作重点,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村民们的日子更加美好。”黄海武说。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