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孟慧敏、乌云娜(分别系内蒙古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内蒙古自治区边疆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内蒙古党校国家治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内蒙古自治区边疆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辽远的边防线已建成一道“数字屏障”。近年来,阿拉善盟推进“智慧边疆”建设,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系统集成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735公里边境线的动态监控,自动分析界碑损坏、可疑人员活动等异常情况,将响应速度提升至5分钟内,极大提高了边疆治理效能。
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4月8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会议指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边疆稳则国家安,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边疆建设,多次强调“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我国陆地边界长度约2.2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约1.8万公里,边疆地区地广人稀、环境复杂,传统治理模式面临监测盲区多、响应效率低、发展不平衡等难题。近年来,新一代科技成果在边疆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新的动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为破解边疆治理难题提供了新的手段。
科技赋能边疆治理,助推了边海空防从传统人力密集型向智能集约化转型,通过北斗网格化定位、无人机巡航与智能感知网络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数万公里边境线全天候动态监测,大幅提高可疑目标识别效率。例如,云南瑞丽口岸应用的区块链跨境管理系统,通过不可篡改的生物特征数据链,使日均数万人次的通关核验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技术迭代不仅突破地理屏障,更将边防模式从“末端处置”升级为“源头预警”,形成“智慧防线”与“数字界碑”的协同屏障。
智能技术重塑风险防控链条,推动应急响应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升级。技术赋能既压缩了从风险识别到处置响应的时空距离,更通过数据沉淀形成动态知识库,在不断迭代完善中提高应急响应效能。例如,广东建立的“智慧边海防”监控站,通过综合运用光电探测、雷达监视、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实现了“感知、传输、决策、处置、评估”全流程智能化,大幅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为万里边海防线筑起了“数字长城”。这些边防场景的科技创新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边防人员的工作负荷,还丰富了边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提高了边防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数字生态培育治理共同体,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进化。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浪潮驱动下,边境管理机构能够通过科技运用,实现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而跨国间的信息共享和机制协同,更能推动边境管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大幅提高边境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了情报信息交换网络,建立禁毒、航运信息共享机制,深化情报共享、联合行动、能力建设、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紧急协调联络等领域务实合作,合力打击突出跨境犯罪,有效保障了湄公河国际航运安全,以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为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注入力量。这种跨境协同揭示出数字时代边疆治理的新范式,通过区块链保证数据确权等,将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转化为数字空间的合作共赢。
科技赋能边疆治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构筑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边疆治理新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