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韩寒 刘彬
4月21日,为了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相信阅读的力量——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发布暨国家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活动现场揭晓了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并推荐社科类、科普类和少儿类年度佳作。《满世界寻找敦煌》《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亮世界》《有趣的中国古建筑》等20种文津图书和46种文津提名图书从超过300家出版社推荐的2800余种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
社科类图书:融合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
今年报送参评文津图书的社科类图书共1691种,经过层层甄选,最终评选出文津图书8种,文津提名图书16种。
入选图书中,《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学者荣新江梳理自己40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经历的心血之作,书中有寻找的艰辛,亦有收获的喜悦。评论界认为,该书不仅是一份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的重要资料。《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学者钱乘旦在书中分析了大国兴衰的内在机制及其与时代变迁的关联,引人深思。
除学术著作外,社科类图书《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是一部通过艺术视角展现生活诗意的作品;《诗歌名物百例》的作者扬之水多年研究诗歌名物,读者在图文并茂的字里行间加深了对古代物质文化的认识;《牛津全球书籍史(插图本)》则以生动的图片和详尽的解说展现了书籍的演变历程。
《自然而然》是植物研究专家曾孝濂的自传。在发布会现场,86岁高龄的曾孝濂表示自己没有画够,“我绘画的春天还没有结束”。他非常感谢读者和评委对中国博物画这种大众喜闻乐见形式的关注和认可。他坦言,自己从19岁高中毕业便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毕其一生为中国植物志画插图,直到退休。退休后的他也从未间断绘画。一路走来,他遇到很多才华横溢的新老朋友,一起迎来了博物画的春天。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自然而然”的人生态度和丰富多彩的绘画人生,写就《自然而然》一书,出版后受到很多读者喜爱。
评委表示,本年度参评社科类图书的题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涵盖了历史、艺术、人文、法律、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题材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给所有爱书人奉献一场新的思想盛宴。
科普图书:兼具科学深度与人文温度
科普类图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途径,也是触摸文明星火的指南。本届评选共收到科普类参评图书458种,最终产生文津图书6种,文津提名图书12种,涵盖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脑科学等诸多领域。
入选图书中,《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是回溯我国原子弹发展历程的厚重之作,字里行间彰显着我国科学家不畏艰险的科学精神;《漫画脑科学》以诙谐的语言搭配漫画,将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宇宙的另一种真相》聚焦专业的凝聚态物理领域,却能让艰涩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
近年来,关于科学史的普及著作日益增多。入选图书《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从天文研究的视角梳理了泱泱中华的历史与人文。《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一书介绍了人类航天科技进步的奇迹。
让评委感到欣喜的是,本届入围终评的原创科普著作比例明显提升,作者群体尤为多样:既有长期深耕专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院士学者,也有借助自媒体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年轻作家。他们以科学表达和人文关怀,为科普创作注入了活力。评选过程中,评委们深切感受到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的摆渡。
少儿图书: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中探索
设立于2004年的文津图书奖,至今已走过了20年历程。从第七届开始正式增设少儿类图书评选,形成了独具“文津气质”的童书评选标准——兼具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
共计685种少儿类图书申报这一届文津图书,是总参评图书中分量极重的一部分,反映出图书市场对童书出版仍然给予高度重视。
本届文津图书共选出少儿类文津图书6种,文津提名图书18种,其中原创童书占70%以上。入选图书中,有将知识和图画完美融合的科普读物《有趣的中国古建筑》,有重塑亲情认知的温暖绘本《亮世界》《妈妈的剪影》,有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学作品《马鹿卓玛》。提名作品不限于建筑学、生物学、物理学、美术等学科,还包括亲情、友情、神话等题材,读者类型覆盖幼儿和青少年。
《我们的乒乓球队》作者刘海栖从事童书出版33年,退休后开始写作。在读屏时代,他主张孩子们要读经典好书,然后走出家门进入大自然,亲近自然,与人接触,发现细节,这样有助于提升沟通和交流能力。
“本届推荐的少儿类文津图书能充分辅助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表达。而视觉欣赏类图书让大读者和小读者都能够延伸自己对这个美丽世界的感知。童书,是下一代读者的起点。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孩子们开始享受阅读、爱上阅读、未来从阅读中获益。”文津图书评委海飞说。
20年前,文津图书评选推广活动启动,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说:“尽量使益于社会的书得到推广,才能造福社会,有益于读者。这是大家共同的目的。我们希望举办图书奖能够对我国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力量。”20年后的今天,“文化津梁”的寓意借由一串长长的书单,实现了“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之意。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