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24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颖(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随着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此同时,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要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有所作为,必须首先解决好国内生态治理问题,而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推动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稳固、结果可靠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概括而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制度环境上看,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从制度安排上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专门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框架体系。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嵌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布局、重大战略等关键层面,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从实施机制上看,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和企业在生态治理中的责任意识,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之中,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也为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作出了中国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协同推动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深度融合、齐头并进的重要保障。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产业生态化,就是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约束和要求,把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控制到最小。例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过剩落后产能,严格遏制“两高一低”项目上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各类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构建绿色技术体系,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赋能企业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提升企业绿色低碳生产水平。

    推进生态产业化,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依托生态优势,把生态要素充分投入生产,做好生态利用文章,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让生态孵化产业、产生经济价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通过推进生态产业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新的经济动能。以推进生态产业化为抓手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就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依靠绿色关键技术创新,培育从技术开发到产业转化的绿色技术创新链和优势生态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放、绿色、廉洁,是共建“一带一路”所坚持的理念。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各方追求绿色发展的权利,响应各方可持续发展需求,形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识。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有序开展,中国成立“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启动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积极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与共建国家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绿色“一带一路”已成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路径,成为落实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应充分发挥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优势,运用中国技术、产品、经验等,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通过创新项目和工具支持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合作蓬勃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推动完善全球生态治理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坚定维护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打造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理念和制度机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国际社会在生态建设领域最大限度展示诚意,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缓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环境权益和环保义务上的矛盾,选择技术创新的生态治理方案,破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也为世界各国走出生态治理困境提供理念指引和实践方向。

    维护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强化联合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与核心作用。支持联合国增强干预国际环境治理事务的能力,通过联合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全球生态治理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以气候变化治理为代表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进程,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就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加强交流,加强全球生态治理。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积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各国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具体考虑各国发展阶段和需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中国深入推进绿色低碳、环境保护、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更多支持。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4日 06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