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鲁迅与电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鲁迅与电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25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瞿孝军(文史研究者)

  大家都听过鲁迅的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工作之外,鲁迅还有一大娱乐,那就是看电影。作为一个忠实的影迷,他一生看过超过150部电影,对探险和动物题材尤为感兴趣。

  “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

  1902年4月至1909年8月,鲁迅在日本留学。1906年,他因看了一部羞辱国人的幻灯片而决定弃医从文,并于1909年8月结束留学生活回国。

  在北京任职期间,鲁迅看了8次电影,1916年9月24日,1916年10月1日,1917年2月23日,他先后到北京西长安街、东长安街“观影戏”。这期间他看的电影有《莎乐美》《非洲百兽大会》《游街惊梦》《爱的牺牲》《水火鸳鸯》等。

鲁迅与电影

鲁迅日记手稿

  在厦门大学期间,鲁迅看了4次电影。一次看的是美国电影《亚伯拉罕·林肯》,一次是国产片《新人之家庭》,另外两次片名不详。

  在中山大学期间,鲁迅看了8次电影。两部国产片《一朵蔷薇》《诗人挖目记》,一部美国片《十诫》,其他5次观影片名不详。

  在上海的9年,是鲁迅生命的最后9年,也是他看电影最多、最频繁的阶段。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很多外国新片可以接近于外国本土的速度看到。这期间,鲁迅看了140多部电影(另有6部片名不详),其中85%以上是美国电影。

  苏联电影有《生路》《亚洲风云》《雪耻》《傀儡》《抵抗》《黄金湖》《夏伯阳》《铁马》《冰天雪地》《复仇艳遇》等10部,德国电影有《医验人体》《侠盗雷森》《罗京管乐》等3部,英国电影有《菲洲(指非洲,下同)战争》《未来世界》2部,法国电影有《魔侠吉诃德》1部,日本短片有《二十九度酒精》《影》2部,国产电影有《水火鸳鸯》《新人之家庭》《一朵蔷薇》《诗人挖目记》等4部。

鲁迅与电影

1925年国产影片《新人之家庭》的剧照

  鲁迅所看的电影种类繁多,有探险片、科幻片、歌舞片、纪录片、喜剧片、风光片、儿童片(动画片)等。在上海的108个月,他平均每个月看电影超过一部,这也验证了1936年3月18日他致欧阳山、草明的信中所说的“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而可惜很少有好的”。其实鲁迅并非只把看电影当作娱乐,他在1936年4月15日致颜黎民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很少独自一人去看电影。从他在上海的记录看,他和夫人许广平一起看电影的次数最多,后来也常同三弟周建人及其夫人王蕴如一同观影,再后来他们兄弟二人的孩子也会参与。此外,孙伏园、柔石、瞿秋白、萧军、萧红(悄吟)等也曾应邀与鲁迅一起看电影。其中柔石多达7次,萧军、萧红4次。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同许广平携年幼的爱子周海婴,从1933年12月到1936年4月,共4次观看美国迪士尼《米老鼠》系列动画电影。

  鲁迅看过两次的电影有《人兽世界》《哥萨克》《漫游兽国记》《金银岛》,《泰山情侣》竟看过3次。有时陪同观影的人不同,比如鲁迅第一次看《金银岛》是同许广平去的,再次去看时带上了周海婴。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城市之光》,鲁迅第一次去看因已满座未看成,是改时间后看成的。

  鲁迅几乎跑遍当时上海所有著名影院。上海明星戏院、上海大戏院、光陆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融光大戏院、新光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丽都大戏院、大光明戏院、卡尔登戏院、虹口戏院、明珠大戏院、威利大戏院、百星戏院、巴黎大戏院、北京大戏院、南京大戏院、山西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国泰大戏院等,他都曾多次光顾。

  鲁迅对电影的评论可谓惜墨如金。他评价《诗人挖目记》“浅妄极矣”,只有少数国产片获得过他“还好”“甚佳”的评价。1931年7月20日,鲁迅在社会科学研究会的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中,对当时的中国电影有一个大体的评价:

  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在很受着这“才子+流氓”式的影响,里面的英雄,作为“好人”的英雄,也都是油头滑脑的,和一些住惯了上海,晓得怎样“拆梢”,“揩油”,“吊膀子”的滑头少年一样。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这与鲁迅的知己瞿秋白对中国电影的批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瞿秋白认为,当时《火烧红莲寺》等大戏、影戏的意识形态里充满着乌烟瘴气的封建妖魔和“小菜场上的道德”——资产阶级的“有钱买货无钱挨饿”的意识。

鲁迅与电影

融光大戏院(现为上海星美国际影城)

  鲁迅看美国电影最多,但最欣赏的是苏联电影。1936年10月5日致沈雁冰的信中写道,“昨看《冰天雪地》,还好”。1936年10月10日看完苏联电影《复仇艳遇》后,他在致黎烈文的信中写道,“午后至上海大戏院观《复仇艳遇》,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同日又在致黄源的信中说,“觉得很好,快去看一看罢”。可见鲁迅对这部根据普希金小说《杜布罗夫斯基》改编的电影有多么喜爱。这也是鲁迅生前看的最后一部电影,9天之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逝世。

  关注和支持进步电影事业

  鲁迅看到日本左翼电影理论家岩崎昶的著作《电影与资本主义》,其中对欧美帝国主义影片《党人魂》《大暴动》歪曲无产阶级革命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于自己很有裨益”,就在1930年翻译了这篇文章(即《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并把译文连同他的《译者附记》收入《二心集》。

  他在译者附记结尾写道:“欧美帝国主义者既然用了废枪,使中国战争,纷扰,又用了旧影片使中国人惊异,糊涂。更旧之后,便又运入内地,以扩大其令人糊涂的教化。我想,如《电影和资本主义》那样的书,现在是万不可少了!”

  对于左翼电影工作者,鲁迅始终予以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蓝衣社特务捣毁艺华公司,鲁迅将记录这一罪状的《大美晚报》的简报收录在《准风月谈》的后记里,立此存照。对于著名电影演员艾霞、阮玲玉被迫自杀,鲁迅奋笔疾书,写下《论人言可畏》的杂文,对杀人者给以无情的鞭挞,对受害者报以极大的同情。

  对自己作品的电影改编持谨慎态度

  在上海时,鲁迅看过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歌德的《浮士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梅里美的《嘉尔曼(现译为卡门)》、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还有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同名小说、获得第三届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电影《西线无战事》等。

  后来,鲁迅的作品有多部被改编为电影。他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共有5部。

  第一部是《祝福》,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夏衍编剧,桑弧执导,白杨、魏鹤龄等主演。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也是迄今鲁迅作品改编最成功最有影响的电影。1978年,由岑范执导,袁雪芬、金采风主演,拍摄了越剧电影《祥林嫂》。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分别把《伤逝》《阿Q正传》《药》搬上银幕,其影响均不及《祝福》。1994年由张华勋执导,马精武、高发等主演,改编拍摄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但影响较小。

  对自己作品的电影改编,鲁迅生前持谨慎态度。这从1936年7月19日鲁迅致沈西苓(导演)的信中便可得知:“左联初成立时,洪深先生曾谓要将《阿Q正传》编为电影,但事隔多年,约束当然不算数了。……况且《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

  (图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5日 16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