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推进理想信念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战略思维,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体系创新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规范,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进阶目标、实施原则、责任分工、推进策略等内容,确保理想信念教育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强化制度执行体系的系统构建。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的全链条执行机制,切实将制度蓝图转变为生动实践,着力营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风尚,构建培育时代新人的良好生态。三要创新制度协同体系。凝聚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共同体意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好“过程-主体-场域”等多维制度联动“组合拳”。四要优化榜样引领机制。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广泛宣传革命先烈、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感悟榜样的崇高追求,坚定理想信念。
二、铸牢思想基石,保障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接续供给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时代新人,必须推进价值认同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做到“理论掌握青年”。要坚持“两个结合”与系统思维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推动碎片化供给向立体化育人的深度转型。一要构建“历史-精神-比较”三维联动的“四史”教育资源坐标系。建立纵向贯通历史长河、横向萃取红色基因、立体呈现制度优势的资源矩阵,培育深谙历史底蕴、主动肩负文明赓续使命的青年力量。二要塑造“大思政课”育人场域。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校园-社会-网络”,开发多元化“云端思政”智慧平台,拓宽育人渠道。三要形成“认知奠基-实践淬炼-情感升华”递进式道德资源培育体系。通过楷模事迹、主题活动、沉浸式课程等有效途径,打造“道德行动”工具箱,构建“道德共情”体验场,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三、善用智媒技术,融合理想信念教育载体拓展态势
新时代青年是与智媒技术共同成长的数字原住民,借助教育手段智媒化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吸引力感染力,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通课内课外双渠道、融通线上线下双空间,使理想信念“可感可知”。一是科学运用新型媒体,打造“智媒融合”教育矩阵。依托前沿科技搭建VR/AR思政云课堂,生动还原历史场景,开发AI智能对话系统,结合直播党课、在线答疑等模块,贯通互动问答、角色代入、情感体验等形式,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数字动能。二是革新实践育人载体,构建“多维场景”育人平台。根据不同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精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使研学实践、红色探访、志愿服务、主题宣讲、微电影拍摄等实践场景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增长点,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三是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创建“品牌浸润”育人项目。深挖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IP,推出系列化文创产品。依靠数字光影、智能交互等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全方位、多感官的育人场景,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信仰之基,在文化浸润中补足精神之钙。
四、突出协同育人,汇聚理想信念教育卓越师资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高效推进,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完善培育时代新人的“大师资”。一是发挥关键课程“领头雁”功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力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以思政引领力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鼓励思政课教师通过专题研修和经典研读落实理论实践双向赋能机制,持续增强理想信念理论阐释的说服力。二是会聚课程思政“先锋团”合力。实施“课程思政元素全域挖掘”专项计划,将学生价值观认同度、社会责任感提升度等动态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同向同行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三是挖掘三全育人“生力军”潜能。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系统性育人模式,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筑牢理想信仰根基,肩负起时代重任,勇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作者:蒋笃君,系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河南省党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2024-DDJYZC-24)、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SJGLX106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VSZ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