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
编者按: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近五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近3000名优秀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云南、四川、陕西、广西等西部省区建功立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为促进学子扎根西部成风尚,光明网、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系列专栏文章,讲述农大学子在雪域高原、边疆村落、基层一线扎根奋斗,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感人故事和壮阔征程,激发奋进力量,书写青春华章。
基层选调生杜鹃:以实干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走,去基层,去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青春遇上西部,是热血与梦想的碰撞。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杜鹃,就是在这样的青春碰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梦想。毕业四年以来,她不忘母校“解民生之多艰”的殷殷嘱托,先后担任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四级主任科员,徽县麻沿河镇王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集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屈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乡村大地迈进。
“扎深乡土根,挑起桑梓担”
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杜鹃在2021年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甘肃省陇南市,以一名农技人员的新角色扎根乡村。
初到一线,杜鹃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帮扶工作中,她以村委为家,一直吃住在村、开展工作,麻沿河镇成了她第二个家。在这里,杜鹃和村干村民同劳动同生活,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回到家乡甘肃,但驻村地与自己的家还有着300公里的距离,若想回家一趟,杜鹃需要中转4趟车,历时8小时。为此,她果断放弃了假期回家探亲,充分利用小长假农户集中返乡的机会走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宣传惠农政策,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和省市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送到麻沿河镇王集村、屈兰村的田间地头,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对于她的举动,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每逢遇到她留驻的日子,邻居和村民会端来时令野菜、美味佳肴,让她有家的温暖。把温暖传递给麻沿河镇人民的同时,杜鹃也深深感觉到了村民们对她的温暖。她坚信,自己的付出与努力,一定可以把驻村干部与村民们的力量拧在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金点子绽繁花,摇钱树富万家”
在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杜鹃会根据具体情况找出最适合每个村子的发展路径。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杜鹃和团队的各种“金点子”纷纷落了地。
在王集村,她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利用撂荒地整治成果,发展订单辣椒,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筛选中药材品种,进行试植。目前,在王集村已发展订单辣椒20余亩,试种重楼、贯叶连翘、艾草等中药材10余种;在屈兰村,她和大家伙一起建成了一座高标准示范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成都川菌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余亩,搭建大棚220余座,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增收。她还依托传统养殖业,在扩大中蜂养殖、蛋鸡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发展肉兔养殖、牛羊养殖等新型养殖,协调企业盘活资源,将村内闲置的柳树变为摇钱树,为制药公司提供水杨酸提炼原材料累计10余吨。
一个个“金点子”长成了“摇钱树”,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杜鹃和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端起了“致富碗”。
“播撒希望种,共绘陇原梦”
除了带动大家致富,面对不同的人群,杜鹃想方设法将科学传播到乡村每个角落。办培训班,教年轻人使用办公软件,提升就业软实力;进校园,联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为王集小学提供课外读物400余册;进课堂,为学生们做科普,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进户内,给小孩子辅导作业、做心理疏导,促使其全面健康成长。
不仅如此,杜鹃还积极向单位争取,为王集村协调资金及苗木等物资3万余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村两委一同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完成广场硬化1000平方米。同时,带领团队一起走访村内脱贫户、监测户,开展防返贫监测排查,为全镇55户监测对象统一购置优质鸡苗和鸡笼并逐户发放,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发展庭院经济。
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作为一名陇原青年,更是作为一名新时代农科学子,“责任、科学、奉献、为民”的曲周精神一直是激励杜鹃前进的不竭动力。目前,她已经结束两年难忘的乡村振兴工作,回到了陇南市生态环境局的岗位。“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她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在母校八年汲取的养分回馈家乡,为谱写美丽甘肃之歌贡献青春力量。(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