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
编者按: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近五年来,中国农业大学近3000名优秀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云南、四川、陕西、广西等西部省区建功立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为促进学子扎根西部成风尚,光明网、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西部热土播种希望”系列专栏文章,讲述农大学子在雪域高原、边疆村落、基层一线扎根奋斗,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感人故事和壮阔征程,激发奋进力量,书写青春华章。
王金正:喜入群山中 他乡亦故乡
“西部与温情不是不相交的平行线,恰恰相反,却是个人与社会的交融点。”站在西藏的土地上,王金正感慨地说。
从大山到城市再到大山
王金正的家乡位于河南的三分之一丘陵地带,在他的记忆里,大山冬暖夏凉、乡睦友邻,是个舒适宜人的地方,但他还是想走出去,去看看祖国的发展,品品外面的世界。于是17岁那年,他成功走出了家乡,踏出了群山。
在京求学的日子,王金正适应了城市生活,感受到了另一方天地。毕业在即,看着身边的同学们出国留学深造,王金正并没有动心。他觉得,自己看到了祖国发展取得的丰功伟业,但更想去参与和见证祖国腾飞的过程。所以,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去西部,去西藏,前往3800米的另一座群山。
在西藏慢慢扎下根
初入西藏,王金正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来自自己的身体。缺氧导致了他走路都不能走大步,明明没做什么动作就已经开始喘气,分配的宿舍位于五楼,每天上楼都成了极度耗费体力的运动,每天晚上看着电脑打字都感觉像发烧,入睡更是需要使劲呼吸。幸好在当地同事的帮助下,王金正慢慢适应了缺氧的气候条件,生活也慢慢恢复正常。
除了身体带来的影响以外,工作中王金正也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他不会藏语。当居民到乡政府办事时,听着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王金正比来办事的居民更着急。为了尽快适应,王金正抓紧一切时间不断和藏族同事练习藏语,力求不再因为语言产生沟通问题。
随着身体和语言的逐渐适应与强化,王金正接触的工作也逐渐多了起来。他需要定期走村入户,检查人畜分离建设、看消防安全、统计居民收入、协助村民缴纳医保费用。多次的走访入户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以及对国家优惠政策的关心与感谢。他开始想去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有意义的事情,来帮助更多的人。在入户了解一些群众疑惑后,他整理汇总出了35项内容,包括贫困救助、毁坏路灯修理、便民打印、政策咨询等,同时,还和同事们共同举办了“解决群众烦心事、搭起干群连心桥”活动,身体力行为群众解决问题。工作之外,他也会和当地居民聊天、交朋友,和他们聊聊外面的世界,也聊聊西藏的风土人情。
到目前为止,王金正已经在西藏工作了一年八个月,他已然从学生变为了一名社会工作者。他说,看着自己工作的地方正在慢慢被建设得更好,亲身参与其中,何其有幸!(光明网记者 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