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文译唱让歌剧走近中国观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文译唱让歌剧走近中国观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30 05: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面面观·歌剧是否需要中文译唱】

  作者:林艳艳(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歌剧演员)

  近日,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在《光明日报》刊发《中文译唱让外国歌剧“听得懂”》一文,重申洋戏中唱的重要性。笔者对此深有感触: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以郑小瑛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探索实践的洋戏中唱,才让歌剧这门西方艺术真正走近了中国观众。

  中文版歌剧《茶花女》是洋戏中唱最早的尝试,从1956年首演时一票难求,多年来一直常演不衰,其本身已经成为歌剧经典剧目。1979年秋,在有2000个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里,还创下了连演39场都场场爆满的世界纪录。

  音乐评论家卜大炜曾撰文指出,歌剧《茶花女》以小仲马的小说和戏剧为蓝本创作,原作名“La Dame aux Damelias”,直译是“山茶花夫人”,而歌剧剧名“La Traviata”直译是“堕落的女人”,中译者将原作的剧名“茶花女”移植到歌剧,更艺术化也更符合国情,“否则歌剧《茶花女》在中国或许难以如此深入人心”。这从侧面肯定了洋戏中唱的价值,它对歌剧的传播与普及有着独特作用。

  笔者曾在不同国家的大剧院多次观看原版歌剧《茶花女》,也曾在意大利卡塔尼亚出演歌剧《茶花女》中维奥莱塔一角,对这部剧的每句台词、每个唱腔、每个走位等都烂熟于心。但是首次在剧院观看郑小瑛指挥的中文版歌剧《茶花女》时,还是眼前一亮。

  通过对比,笔者也意识到,对原版的感觉更多的是熟悉,而对中文版的感觉更多的则是亲切。熟悉是因为看得多、演得多、研究得多,本质上是一种熟能生巧。亲切则缘于从语言到唱腔、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中唱”,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一门艺术,如果观众不喜欢,它就失去了存在或引进的价值。印象中,在国内剧场看原版歌剧,演出中或演出结束后,总能听到一些诸如“没看懂”“不知所云”之类的抱怨。观众为了“看懂”,不得不全程盯着字幕,久久无法入戏,最后剧情看得一知半解,还错过了歌剧真正精华的部分。而在中文版歌剧演出时,没有了语言障碍,观众更容易陶醉于艺术本身,被演员的歌唱和表演打动,往往看得很过瘾。

  作为艺术工作者,可别小看“看懂”这件事。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一门艺术过于曲高和寡,很可能会把绝大多数观众拒之门外,而这显然不符合引进歌剧的初衷。正如郑小瑛所说,“歌剧不能‘自我陶醉’,只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

  洋戏中唱的首要目的,是方便观众理解歌剧内容,吸引更多人走近这门艺术,享受这门艺术,这种做法并非我国独有。事实上,很多经典歌剧被译配成不同语言,在西方各国流唱着。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图兰朵》《茶花女》《艺术家的生涯》等几乎都包含意、德、法、英、俄等多种语言版本,中文版本的亮相也符合国际潮流。这就像经典小说的翻译工作一样,用翻译成就小说的世界“旅行”。

  然而,洋戏中唱远非语言文字转换这么简单。一部歌剧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后,其价值是多方面的。

  一是打破语言壁垒,促进国际文化互动。当经典歌剧从原作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后,观众无需具备原语言能力,也能深入理解剧中情节、情感和思想。这种“语言无界”的传播方式,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共享艺术的美妙与内涵,从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二是推动艺术再创造与多维度诠释。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魅力不只在于旋律,更在于词句间流露的情感和意境。翻译过程是在新语言语境中重构原作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再创造。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韵味,这种差异使得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语言版本中呈现出丰富性和独特性。译制后的歌剧往往会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形成既忠实于原作精神又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表达。这样的再创作使得观众在欣赏同一部作品时,能从不同文化视角获得全新的感受和理解。

  三是拓宽受众群体,助力艺术普及。将经典歌剧译为本国语言,使得原本只为少数掌握原语言的精英所欣赏的艺术门类变得大众化。语言的亲和力能够降低观众理解门槛,促进更多人对高雅艺术的接触和热爱,从而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普及和传承歌剧艺术。当歌剧以观众熟悉的语言演出时,不仅使艺术欣赏变得更加容易,也为相关艺术教育提供了实物教材和案例研究。久而久之,这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推动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

  四是让演出更自然,情感表达更流畅。对于歌剧表演者来说,原文演唱,虽然做足了功课,比如反复打磨发音,琢磨歌词意思,但由于不是母语,反应速度相对慢,情感表达不太流畅。有时候因为语言障碍,搭档在唱什么并不能每句都懂,只能大概知其意。如果在舞台上搭档不懂彼此,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表演。演唱中文版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中文版歌剧《托斯卡》一位主演曾分享过演出感受:“我看到歌唱家们由于每一个词都懂了,在演绎角色的时候,每一句唱词都充满了感情,这样中国观众就能被感动。我们对于自己的母语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比如‘我爱你’‘我恨你’,用美声唱法表现好其中的元音(a)和辅音(h),在相应的戏剧情境下,是能够直击人心的,这是原文歌剧不具备的一点。”

  当然,主张歌剧要原汁原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洋戏中唱没必要。这种观点或许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现阶段我国歌剧观众的基数还比较小,“看不懂”依然是最大的障碍,歌剧普及仍是当务之急。以郑小瑛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正是因为歌剧普及依然任重道远。多年来,她不仅坚持推广洋戏中唱,而且开启并延续着一种歌剧普及的“郑小瑛模式”——演出前,为观众举行20分钟的歌剧音乐讲座。“洋戏中唱+导赏”的模式,让西洋歌剧走近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相信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这种模式依然必要且实用。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30日 13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