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谈文绎史】
作者:丁莉娅(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浓墨重彩的重头戏是大观园一众人等放风筝的场景,据文中所透露出的消息,此时正当“三月下旬、暮春之际”,大约是在清明之后。这一回里,黛玉等人才写桃花诗,又咏柳絮词,忽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由此叙事极自然地转入宝玉等人于春光淡荡之中放风筝一节。
清明时节放风筝,自唐宋以来便有,至清代尤盛。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三月清明”一节中即载燕地习俗:“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人“于清明时坟上放纸鸢”,顾禄《清嘉录》卷三亦记清代苏州岁时风俗云:“纸鸢,俗呼‘鹞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此书又引吴锡麟《新年杂咏》小序云:“杭俗,春初竞放灯鹞,清明后方止。谚云:‘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由此可见,南北两地清明前后均有放风筝的节俗,只是南方有所谓“放晦气”一说,且剪断风筝线,而北方似无相关习俗。曹公于这一习俗应是了然于心的,早在第五回探春的判词中即写道“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且出现了放风筝的图画,另于第二十二回有关风筝的灯谜又写过“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因此于第七十回的暮春时节,曹公又安排了众人放风筝的情节。若说前两处只是隐隐点出清明前后放风筝的节俗,而于此回中,便是将南北清明放风筝节俗绾合故事情节,且勾连人物命运,一并细细描摹出来。
曹公于第七十回为群钗安排不同的风筝暗合众人命运,而探春命运则与清明风筝这一节俗关系紧密。此前探春的判词及灯谜皆与风筝有关,其册子画的是:“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哭泣之状。”判词则暗中点出探春所嫁时令。庚辰本第二十二回于探春所制风筝灯谜后有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谜面中所写“游丝一断浑无力”,也象征着探春飘摇的命运好似风筝,而此回中又以探春所放的凤凰风筝来暗寓其去乡远嫁的人生归宿。
小说中有关探春命运的三次暗示,实则都与清明风筝有关。此外,第七十回叙事当时正是“柳花飘舞”的清明节候,湘云起意填柳絮词,探春所作半阕《南柯子》同样也成了她漂泊命运的象征:“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柳絮一径飘飞,无可挽留,探春远嫁也是如此,离乡去国飘摇而去,如絮如鸢。很有意味的是,曹公在其中两回暗寓探春命运物象时所用的词语。第二十二回中贾政在听了探春所制灯谜之后心中暗中思忖“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第七十回探春的那只凤凰风筝与另两个风筝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同回她所填《南柯子》中还写出了“也难绾系也难羁”、随风飘扬无主的柳絮。“飘飘浮荡”“飘飘摇摇”“难绾难羁”,从这三个词中约略都能看出对探春命运无主、飘荡分离的暗示,同时也预示了贾府败落、大厦将倾的必然结局。程高续书却将探春命运改作嫁后服采鲜明地归宁,这显然与曹雪芹原本的创作意图相悖。
探春虽是庶出,却“才自精明志自高”。熙凤生病,探春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贾府上下一众人等原本并不怎么忌惮她,认为她不过是个未出阁的年轻小姐,再则“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更懈怠了许多”。但也就三四日的工夫,众人便不敢再轻视了她,“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偌大的家她管得爽爽利利、分毫不差。就连王熙凤对她也很敬服,在家中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畏他五分”,她嘱咐平儿时评价探春“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探春除有治家的才能而外,同时又是个清逸绝俗之人,书中许多细节都透露出了她的那份“雅致”。第三回由黛玉的眼中看去,她“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她喜欢的果然也是“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物品,托宝玉在街市上买的也是书籍卷册以及“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一类轻巧玩意儿。探春所居秋爽斋中摆有各式法帖宝砚、插着白菊的汝窑花囊,这些器具、陈设也不类寻常闺阁。第三十七回,探春写给宝玉的那副起海棠诗社的花笺,其间有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文辞流丽,颇有六朝骈俪之风。
园内众女儿中,她算是才情兼备的,但她庶出的身份让她身上又有敏感自尊的一面,处事上极为谨言慎行,日常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也不忘打点一下分派菜馔的柳婶子,生怕有半步行差踏错。中秋夜宴,众人皆困乏散去,只探春一人还勉力撑着,让贾母也不禁怜惜她“可怜见儿的”。如此机敏自尊的一个女子,最终却如断线风筝般飘零无依,偏应了第五回薄命司判词中那句“千里东风一梦遥”的谶语。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