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首页>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来源:光明网2025-05-08 09:06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之三

  “足球进校园”,为何雷声大雨点稀?

  光明日报调研组

  9岁男孩天一,足球踢得有模有样。

  可他的妈妈刘岩告诉记者,最多只能让他踢到12岁。

  12岁,也是刘岩大儿子天齐“挂靴”的时间。这位妈妈的解释是:“足球,孩子小的时候玩玩可以。目前这样的足球环境,踢球能有多大出息?”

  12岁,小学毕业即“退役”,不是孤例。

  北京某足球俱乐部教练陈程告诉调研组,小学一年级是其生源占比最高的年龄段,之后就连年下降。其实,看一个孩子是不是踢球的“好苗子”,十三四岁才能看出来。“12岁之前,孩子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很多技术动作并不能完全掌握,只能用跑得快、力量足等一些简单的标准评价选拔。这也是中国技术意识型球员匮乏的原因之一。”陈程说。

  “现在,不缺有足球天赋的孩子,缺的是对足球有信心的家长。”多位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2015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鼓励足球进校园。可近9年过去了,校园足球的现实情况依旧是——小学热热闹闹,初中人渐稀少,高中冷冷清清。

  不独是足球后备人才匮乏,教练和场地设施不足,也影响了足球的长足进步。

  曾志华是某民营俱乐部足球教练。校园足球兴起那阵儿,一所小学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他所在的俱乐部签了3年合同。然而没过多久,学校以控制成本为由,炒了他的鱿鱼。而他心里清楚,上面对足球进校园没有那么强调了。

  即便是在火爆全国的贵州“村超”发源地榕江县,全县的持证足球教练员也屈指可数。

  赖洪静,是榕江一中足球队教练。他一直被叫作“全县唯一的足球专业老师”。师资之缺,由此可见。

  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足球场地有13.59万个。但我们有14亿多的人口啊!单学校数量,就达51.85万所,在校生2.93亿人。这样一平均,多少学生才拥有一块场地?!

  校园里的标准足球场更是少得可怜。去专业场馆租场地踢球,一场下来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对一般家庭来说,绝不是个小数目。

  一位长期从事校园足球研究的专家认为:“部分基层学校没有认识到发展校园足球的真义,没有把重心放在普及校园足球上。没有宏阔、坚实的基础,又怎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球员?”

  “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把‘足球进校园’当作一种‘运动’、一种达标形式。譬如,为了完成‘足球进校园’任务,一度,足球操曾风靡全国。这种‘重在动手’的足球操,能圆我们‘冲出亚洲’的梦?”这位足球业内人士的话,听起来辛辣,可也不无道理。

  校园足球土壤如此,校外足球土壤又如何呢?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继续探讨。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陈鹏、靳晓燕、邓晖、尚文超、晋浩天、方莉、王丹)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之五

如此运营,怎能不毁了我们的联赛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4一开年,有关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坏消息便接踵而至:1月17日,大连人足球俱乐部宣布无法维持正常运营;22日,深圳市足球俱乐部宣告解散……

  “中国足球职业化30年来,参加过甲A、中超等中国顶级职业联赛的,共有42支球队。而活过20年的俱乐部,只有10家;最近4年,就有13家曾经或现役的中超球队不复存在……”曾任深圳红钻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的王奇感叹,“这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在市场化过程中,大多数俱乐部入不敷出!”

  然而奇怪的是,一方面“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却又“一掷千金”!

  “这些年来,俱乐部之间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以某俱乐部为例,原本每年的投入大约需要10亿元,而后来,增加到30亿元都不够用。”前国脚区楚良表示。

  一度,广州恒大、上海上港、江苏苏宁、天津权健等球队纷纷高薪网罗欧美球星,引发“球星军备竞赛”。数据显示,2017赛季中超冬季转会期,河北华夏幸福以7769万欧元(约5.6亿元人民币)的引援支出居于榜首,天津权健以7249万欧元(约5.3亿元人民币)位列第二。

  如此高的转会支出,在全球排行榜上高居前两位!

  谁都知道,以远高于市场价的重金争夺球员和教练,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内卷”,但都身不由己,被深深裹挟其中。

  “在中国做职业足球俱乐部,难!”王奇对此深有感触,“俱乐部运营成本越来越高,球员工资、教练工资、比赛费用、场地费用……哪儿哪儿都要花钱啊!收入呢?仅靠票房和广告。这等于用抔土填巨坑。投资人只好不停地往里砸钱,砸啊砸啊,直到砸不动为止!”

  “金元足球”的后果,非但解决不了足球产业的“造血”问题,反而大大提高了投资足球的门槛,形成严重的“足球泡沫”。

  “足球是一个超长的产业链。”曾在上海申花、北京八喜、贵州人和等多个俱乐部效力的董阳告诉记者,足球产业涵盖门票销售、广告、电视转播权、俱乐部标志产品特许营销、职业运动员转会等很多方面,“但前提,是职业联赛有稳定健康的运营管理。只有稳定的联赛,才能让如此庞大的产业网络正常运转。以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为例,俱乐部之间会形成一个完全商业化的职业联盟,对电视转播权、赞助商广告、球队门票、俱乐部衍生品等进行市场化运营。”

  要想进行市场化运作,需要一个类似于足协这样的机构。可我们的足协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继续探讨。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方莉、杜羽、王东、章正、崔志坚、吴春燕、唐一歌)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之八

抓了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依然“前腐后继”

光明日报调研组

  “竟然,那是一场假球!”6年后的今天,当从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中得知,2018年武汉卓尔升入中超的那场“精彩比赛”背后居然如此不堪,杨天舒觉得“整个人都蒙了”。

  足球,是杨天舒的信仰。作为“足球女将”,她从小学、中学一直踢到大学、研究生。那场比赛,她曾在现场疯狂呐喊、洒下热泪……

  在势如雷霆的足坛反腐重击下,抓了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依然“前腐后继”?

  这,是杨天舒和万千中国球迷的泣血追问!

  从2002年国足进军世界杯后至今,20多年间,足协已至少有6位高级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南勇、谢亚龙、陈戌源、于洪臣、王登峰、杜兆才……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个被绑在了耻辱柱上。

  “从足协到俱乐部,从球队主教练到球员,都迷失在赤裸裸的现实利益里!于是,假球、黑哨,各种投机钻营、各种黑幕交易,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搞得整个足坛乌烟瘴气。”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部义峰一针见血。

  令人震惊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5年8月,李铁出任河北华夏幸福足球俱乐部主教练。当时华夏幸福仅排名中甲第6位,冲超前景并不乐观。俱乐部负责人和李铁商定:“动用一切手段,确保赢球冲超!”

  李铁让助教郑斌“打点”深圳队主力后卫黎斐;黎斐开价600万元帮他们搞定多名关键球员……就这样,华夏幸福出人意料地拿下中甲亚军。

  金钱交易,不仅令职业操守丧失、制度规范失灵,也让足坛歪风愈演愈烈。

  “每年都有俱乐部准入资格审查。有些俱乐部根本不够格,为啥还给‘开了绿灯’?年度报预算时,一些大集团动辄投入‘夺冠预算’20个亿,‘保级预算’八九个亿。这些钱到底都花到了哪里?谁都不清楚!”“体坛新声代”足球产业研究团队负责人苏楚皓表示,准入门槛形同虚设、资金监管“遁于无形”,为滋生腐败埋下了伏笔。

  在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看来,监管“宽松软”甚至缺失,最重要的责任在足协。

  “足协掌握的权力过于集中且运行不透明,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一旦足协被资本绑架,监督也就成了‘走过场’。”庄德水指出。

  在电视专题片中,足协原主席陈戌源道出了背后的权钱交易:“(武汉卓尔)俱乐部给我送钱,跟我推荐,他说,‘陈主席,李铁这个人不错,国家队选拔主教练(职务),为他的未来能够创造一个机会,创造一个平台’。”陈戌源便大大方方收下了俱乐部的200万元。而李铁也如愿以偿担任了国足主教练。当然,俱乐部这200万元是不会白花的,卓尔队4名球员也冠冕堂皇地进入了国家队……

  足坛反腐,强调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收效甚微?

  “因为足坛内部已形成了‘潜规则’生态,身处这样的圈子里,很难独善其身,‘不腐就不安全’——你不腐,其他人就可能用腐败的手段让你‘难保其位’。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庄德水分析。

  此外,惩戒措施过于宽松、很难起到震慑作用,是“前腐后继”的又一原因。

  “当前体育领域相关刑事立法滞后,一些严重危害足球发展的行为无法作为犯罪进行打击。俱乐部或球队出了事,一般也就是罚款、降级、停赛、扣分,根本打不到‘七寸’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玉川分析。

  一位业内人士讲了个案例——2022年8月7日,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男子足球乙A(U15)组决赛发生假球事件,性质恶劣,很快上了微博热搜。然而,除了对直接当事人进行处罚外,其他违规者只受到暂停协会会员资格、通报批评等处罚,未见司法层面的追究。

  如此轻描淡写,足坛反腐怎能不成为一个笑话?!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周世祥、王庆环、靳晓燕、任欢、王昊魁)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系列报道)《“关注中国足球”系列报道》公示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