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高培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我国税制体系重构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重头戏”。中国经济学界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战略部署,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阐释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围绕揭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提炼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系统化学说等,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的方式,对经济学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进行创新,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目标定位:由“本土化”跃升至“中国自主”
中国经济学或经济学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科学的构建,经历了引进、移植、模仿、学习西方和苏联经济学的过程。不过,对国外经济学的引进、移植、模仿、学习过程,绝非简单照搬。实现经济学的“本土化”,即立足自身国情,坚持洋为中用、为我所用,始终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执着追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关键时期,经济学由“本土化”跃升至“自主”层面。以自主为导向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不仅是现实需要,而且“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一特定称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中国自主”。
“中国自主”是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所确立的更高目标。面对目标定位的阶梯式递进,不仅要从根本上摆脱“学徒心态”“依附心理”,不断发现“自主逻辑”,形成“自我主张”,在学术根底和文化传承上自信自立,更要从中国实践及其文明根基出发,构建自己的概念谱系、知识体系、言说方式,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更有力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强调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中国自主”,并不意味着排斥汲取国外经济学的养分。恰恰相反,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同开放性是相一致的。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融通各种资源、各种要素,将中国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同世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相贯通,为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
根本之道: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推动“两个结合”
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涉及多方面、各领域。其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在实现“两个结合”基础上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学术根基。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总纲意义。作为统领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新发展理念科学阐明了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模式、道路等重大问题。作为统领发展的红绿灯和指挥棒,新发展理念不仅为未来发展图景作出了顶层设计,而且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各方面和诸环节,是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根本之道。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中国大地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应深刻认识到“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筑牢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深层文化根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立论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将中国经济创造的世所罕见的快速发展经验总结出来,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让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践层面关注的实际问题相匹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这本身就是理论创新,是对世界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理论贡献,是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必须体现的显著特征。
在不同的体制背景下,经济运行格局是有差异的。以中国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应构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出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最主要、最重要的立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又集中体现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在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上讲辩证法、两点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既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也是始终贯穿于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
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应植根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讲清楚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深刻道理,讲清楚同时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的深刻学理,讲清楚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深刻哲理。在此基础上,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才能富有中国特色,真正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