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青春的姿态守护祖国西大门——记新疆和田军分区河尾滩边防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青春的姿态守护祖国西大门——记新疆和田军分区河尾滩边防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8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走军营】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满库 张乂心

  “登车,出发!”清晨,新疆和田军分区河尾滩边防连巡逻分队官兵依次“冲上”巡逻车,迎着朝阳向海拔5600多米的执勤点进发。

  河尾滩边防连位于喀喇昆仑高原腹地,海拔5418米,比珠峰大本营还高出218米。驻地自然环境恶劣,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紫外线强度却是平原的两倍,一年里六级以上大风超7个月,被称为“生命禁区”。

  在这个寸草不生,连藏羚羊都待不住的地方,一代代守防官兵扎下根、站稳脚,留下青春,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的革命意志,圆满完成边防执勤和军事训练任务,被陆军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

  “老前辈们靠着一部电台三顶帐篷四辆车,把五星红旗插在了雪域之巅。今天,我们守防的条件好了,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完成好每一项执勤任务……”老营房前,政治指导员王文尧给新兵上的第一课,是讲述建哨老兵的艰苦岁月。

  那是2011年5月,时任指导员彭义带领6名战士作为先遣队,向指定的高海拔地域进发。在距目的地十几公里处,大雪覆盖了前行的路。风雪交加,先遣队员克服高寒缺氧带来的剧烈反应,在千年冻土上耗时一天搭起了3顶帐篷。“七勇士”勇闯“生命禁区”的事迹被写进了厚重的团史。

  “‘下连第一课’设在老营房,就是要用红色传统夯实官兵戍边信念。”该团领导介绍道,他们长期探索创新“学、看、悟、行”教育模式,将官兵奋战高原、青春无悔的英雄事迹搬上讲台,用兵语兵言讲兵事,增进官兵对卫国戍边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2019年的隆冬,巡逻分队按计划前往海拔5700多米的某点位执勤。途中他们需要攀爬3座山坡。山坡由3个60度以上的陡坡组成,左边是山,右边是陡崖,稍不留神就会滑落坡下。不知从何时起,初到连队的官兵都争着巡逻去挑战它,把它命名为“好汉坡”。

  那年,还是上等兵的谷忠炜在执勤途中突发缺氧症状,一头栽倒在地,顺着山坡向下滚去。情急之下,身旁的战友一把抓住他的上衣领。最终,他们在一块大石头的阻挡下才停了下来。时任班长史亚龙边给谷忠炜吸氧,边呼喊他的名字,战友们也围成一个圈为他遮挡风雪……从那以后,“党员干部站排头,班长骨干来断后,义务兵中间跟着走”成了连队不成文的规定。

  “距离山顶还剩最后200米!”队伍最前面,一级上士张文庆扛着连旗,回过头来为战友加油鼓劲。“总用时45分钟,相比之前有大幅进步……”王文尧说,每次巡逻就是一次小范围的实兵演训。为有效提升官兵在高原环境下的训练水平,连队结合青年官兵个性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搏击对抗”“登山夺旗”“雪地攀岩”等训法战法,锤炼官兵戍边守防的意志品质。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部队转型重塑、装备升级换代,河尾滩边防连党员干部带头钻研边情,青年骨干主动学习新装备、新技术,人人争当“边防通”“活地图”,以“扎根禁区,建功极哨”的信念,以青春无悔的冲锋姿态,坚定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8日 07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