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学科交叉融合: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学科交叉融合: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9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魏世忠(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教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着加快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应加快构建智能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培育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加速融合,人工智能应用早已突破学科界限。以智能医疗为例,其需要生物学、医学与算法科学协同发力。这表明面向未来,需要打破专业知识特定的领域围墙,让跨界思维成为师生必备素养。学科建设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打破院系壁垒与学科界限,建立“需求定义学科、场景激活融合”的动态机制,让学科发展扎根于智能医疗、数字治理等复杂现实问题的求解实践中。在课程体系方面,通过通识教育培育数据思维等“公约数常识”,以跨学科方法论课程强化学生复杂问题求解能力,并将产业真实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跃升。

  具体而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创新打造了立体化培养空间,借鉴“智能学科微辅修”“跨学科创新工作坊”等模式,把企业真实课题,像电商智能客服优化、手术机器人路径规划等,嵌入“课堂—实验室—应用场景”,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室与产业导师制,形成“做中学、学中创”的沉浸式产教融合生态,使学科融合扎根产业变革实践,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实际需求。再者,学校响应国家“揭榜挂帅”制度,设立独立运行的交叉学科研究院,赋予其资源调度、团队组建等自主权,构建“大团队攻关大项目”模式,聚焦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战略领域开展全链条创新,使其成为学校突破学科壁垒、汇聚多学科智慧的最佳场所。

  长远看,人工智能释放的创新发展活力将深远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对高校而言,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人工智能+任意学科”等新兴交叉领域发展,提供长周期稳定支持,使高校成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创新策源地”。落实好党和国家对新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应积极从过往“单学科比拼”向“学科群落共生”转变,加快教育数字化与学科现代化深度联结。同时松绑教师评价体系,将行业标准制定、技术转化效益、跨学科教材建设等纳入考核,让深耕跨界领域的学者获得制度认可,进而形成既激发创新活力又坚守育人初心的学科发展新生态。

  这就需要重塑多元价值导向评价“坐标系”,破解“唯论文”积弊,让多元成果得到认可。“问题原创性、方法突破性、实践贡献度”等方面可以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既要认可高水平论文的理论价值,也要赋予专利组合、行业解决方案等多元成果同等地位,鼓励创新团队在真实场景中深耕细作,从而达成从“自由探索”到“靶向突破”的进阶。原始创新破茧而出、跨界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这样的良好环境。

  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知识生产逻辑的重塑。唯有以系统改革破局开路,才能在学科生态重构中孕育无限可能,让高等教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石,为民族复兴伟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9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