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壳丘头陶器:揭示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壳丘头陶器:揭示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0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物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骁 高建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林 响

  开栏的话

  香港出土的“广东罐”,揭示香港曾是海上丝路中转站之一;澳门出土的远古彩陶,印证中华民族祖先早在远古时期就在澳门一带劳动生息;详细记录两岸家族迁徙与传承的闽台族谱,诉说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从古建遗址到器物文献,文物从不是静默的摆件,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镌刻着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记忆。

  今日起,我们推出《文物背后的故事》专栏,多角度讲述文物守护与文物背后的故事,邀读者共赴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海峡两岸暨港澳同胞之间割舍不断的文化联结与血脉亲情。

壳丘头陶器:揭示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外景。明光邨工作室供图

  今年五一假期,位于福建平潭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成为游客触摸历史的热门选择。南岛语族情景剧、蛋仔巡游以及通关打卡寻宝等特色活动,更是激发游客探索兴趣。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坐落于平潭的山海之间,外观似山峦海浪,与周围的自然风貌交相呼应。这里不仅陈列着数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残片,更承载着一段跨越海峡的文化记忆——那些夹砂陶器上的贝齿纹、网格纹和波浪纹,正将两岸史前文化交流娓娓道来。

壳丘头陶器:揭示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

壳丘头遗址出土的陶器。明光邨工作室供图

  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的展厅内,修复的陶釜、陶罐和陶碗静静陈列。这些陶器表面装饰着简单却充满生命力的各式纹样,展现出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智慧。“最初的纹饰或许源于偶然——先民无意间将编织物或绳子的痕迹印在陶坯上,发现既美观又能防滑,于是逐渐演化为一种审美符号。”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解释说。

  这些纹饰不仅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更是史前人类观察自然、记录生活的载体。贝壳的锯齿边缘、竹签的轻戳、海浪的律动,都被先民转化为陶器上的永恒印记,传递着对美的朴素追求。

壳丘头陶器:揭示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

壳丘头遗址出土的陶器。明光邨工作室供图

  当目光转向台湾岛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坌坑文化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陶器纹饰竟与壳丘头陶器高度相似。无论是贝齿纹的排列方式,还是波浪纹的流畅线条,都显示出两岸先民在审美和技术上的高度相似性。壳丘头文化与大坌坑文化在年代上大部分重叠,时间略早于大坌坑。据此推测,壳丘头文化应是大坌坑文化的源头或源头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建沿海的先民便已掌握航海技术。平潭西营、马祖亮岛等距今7000年以上的遗址证明,先民能驾驭独木舟穿梭于近海岛屿。而到了距今6000多年的时候,航海技术的进步让先民们有了更大的勇气——他们开始跨越台湾海峡,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壳丘头陶器:揭示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明光邨工作室供图

  “生活在平潭的壳丘头先民在迁往台湾岛时将制陶技术带入台湾,在发展出大坌坑文化的同时保留了很多这边的器类、器型以及装饰手法。”范雪春指出。

  此后数千年,台湾的史前文化虽不断演变,却始终保留着与大陆同源的印记。“台湾高山族阿美部落同胞来平潭参观时看到‘陶支座’都惊喜万分,因为这些器物与他们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祭祀工具几乎一模一样。”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许桂荣介绍,在壳丘头陶器中,许多台湾高山族群的来访者找到了跨越数千年的文化共鸣。“两岸一家亲的纽带,早在石器时代就已铸就。”许桂荣感慨。

壳丘头陶器:揭示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记忆

扫描二维码观看有关视频

  2021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团队通过对台湾古代人群的DNA进行研究,直接证明了台湾少数民族所属的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

  如今的壳丘头遗址不仅是考古研究的宝库,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博物馆内,台湾同胞的足迹与专家学者的研究相互交织;实验室里,考古发现与科技检测的数据彼此印证;学术论坛上,两岸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共同探讨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路径……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文化的血脉从未因海峡的阻隔而断绝。壳丘头的陶器碎片,串联起了两岸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0日 12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