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些文化名人的光明故事】沈志远:在“小小的周刊”上尽一份责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些文化名人的光明故事】沈志远:在“小小的周刊”上尽一份责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4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些文化名人的光明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陈恒

  在光明日报社大楼悠长的走廊里,一幅幅名家学人的肖像引人驻足,他们都曾为这张报纸的创刊或成长倾洒心血。其中一位,身着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目光坚定而柔和,他就是《光明日报》创办的《经济周刊》首任主编、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

  沈志远,生于1902年,浙江萧山人。他被称为“一位‘全栖型’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其全部著作和译著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作品各占半壁。

  1934年,沈志远出版成名作——《新经济学大纲》。该书以流畅生动的白话文,论证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这本内容通俗、易学易懂的经济学教科书问世后大受好评,历史学家李平心将其比作“荒野里的一株冷艳的山花”。

  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曾回忆:“我认识沈志远,最早是通过他的专著和译著《新经济学大纲》《黑格尔与辩证法》《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这几本书在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中间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49年2月25日,沈志远怀着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一腔热望,几经周折,从香港抵达北平。不久,他便深度参与到《光明日报》的创刊筹备工作中。

  1949年6月24日,在这张诞生仅8天的报纸上,沈志远首次发文,呼吁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团结前进”“要把这样一个贫乏残破、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裕、崭新和产业先进的国家”“每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智慧、能力、专长等等无条件地贡献出来”……

  这,道出了千千万万爱国知识分子最真切的心声。

  彼时,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经济建设成为全体人民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1949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光明日报》创办《经济周刊》。

  在《创刊辞》中,沈志远指出,今天经济言论界的主要责任就是“有系统地解释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政策方针和各种具体任务”,“这个小小的周刊的出版,也就是想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上尽一份这样的责任”。

  在这个“小小的周刊”上,沈志远一方面约请章乃器、王亚南、陶大镛等知名学者撰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建议;另一方面,组织作者、译者介绍苏联、东欧发展经济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这一重大理论范畴。

  1949年7月至9月,沈志远以笔名“任重”在《经济周刊》发表了7篇理论文章,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般概念、规律性等基本理论,总字数达两万五千字。这批最早探讨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文章,在当时引发广泛讨论,也成为他随后出版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概论》一书的基础。

  “这些文章的特点,首先在于,大多数都是紧密联系各时期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问题,并向广大读者做深入浅出的宣传。”沈志远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骥如曾如是总结。

  在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的同时,沈志远也时刻关注现实问题,甚至一些零碎的“小事”。

  《经济周刊》创刊之初,一位名叫李凯风的读者给沈志远写信,反映了一个问题。信中说,他在某私营银行一笔十五年期的存款到期,按约须由该行支付本利共银元一万元,但该行答复:在人民银行没有给出统一处理办法前,只能给付“一万元之人民券”,令其无法接受。

  银行战前存款应如何偿还?沈志远将这一来信登报,并回复说,发生这种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实行恶性通货膨胀”。针对如何合理偿付这一问题,沈志远呼吁“人民政府或人民银行将来规定具体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沈志远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出版总署编译局局长等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仍不时为《经济周刊》撰稿。比如,1950年8月,他在《略谈政治经济学与联系实际》一文中写道:“学习政治经济学,正如同学习一切理论,是需要联系实际的。联系什么样的实际呢?自然首先要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

  1951年,沈志远离京赴上海工作,随后参与筹备民盟上海组织、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现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其间,他始终坚守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国、理性与担当,提出的“不能撇开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而讲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撇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而讲生产关系的改革”等观点,至今仍振聋发聩。

  1965年1月,沈志远因病逝世。

  1985年,在纪念沈志远逝世二十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胡绳曾这样评价:“沈志远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都是坚定不移的。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并且以传播这个真理为己任。”

  斯人已逝,而他曾为《光明日报》辛勤躬耕的这份事业薪火相传。从《经济周刊》到后来的《经济生活》,再到如今的《经济学》,刊名几易,停而复始。今天,沈志远提出的“理论现实化”和“学术中国化”的重要理念,以及对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仍如不灭的火焰般耀眼……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4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