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闻随笔】这根扁担挑起的是自强独立精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闻随笔】这根扁担挑起的是自强独立精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8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闻随笔】

  作者:徐莹波(媒体评论员)

  近期,一段短视频如沁凉山风,悄然拂过无数网友的心间。画面里,刚结束高考的刘燕将一根粗粝的扁担稳稳架在肩头,压弯的扁担与她挺直的脊梁构成倔强的弧线。这个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应届毕业生,用一根扁担挑起的不仅是沉重的行李,更是一种自强独立的精神品格。

  在视频走红前,刘燕不过是万千农村学子中平凡的一员。高考结束当日,母亲从10多公里外的新街镇匆匆赶来,扁担两头系着的袋子,装满了她3年求学的全部家当。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掌刚触到扁担,刘燕便毫不犹豫地抢先挑起这副担子。她或许没有鲜花簇拥的华丽出场,但那份“挑得起生活重担,更扛得住人生风雨”的从容与坚韧,早已为青春写下了动人的注脚。

  当流量与善意如潮水般涌来时,刘燕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清醒与成熟。面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意愿,她真诚感谢后选择婉拒,转身走进县城餐馆,找到一份时薪12元的暑假工工作。这份微薄的收入,换来的不只是学费,更是一份铿锵有力的精神自立宣言。一句“请把爱心传递给更需要的人”,质朴而坚定,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独立、坚忍的精神基因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依然鲜活。

  回望历史长河,这样坚韧不拔的身影从未缺席。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辉县市郭亮村村民在悬崖峭壁间,仅凭钢钎与铁锤,一寸寸凿出1000多米的“绝壁长廊”,飞溅的碎石中迸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山城重庆的“棒棒军”,日复一日踩着湿滑的石阶,将货物扛在肩头,他们滴落的汗水,浇灌出城市的拔节生长;四川大凉山深处,背着书包的孩童们翻山越岭,用稚嫩的双脚丈量着通往知识殿堂的距离……这些平凡的普通人,用最纯粹的坚持,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经纬。

  从袁隆平到张桂梅,从黄文秀到刘燕,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袁隆平九十高龄时,仍心系稻田,以执着的追求守护大国粮仓;张桂梅拖着病体,在大山深处坚守,点亮了无数女孩的求学梦想,用信念书写师者仁心;黄文秀将青春与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生命诠释初心。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名字,与“扁担女孩”共享着同一种精神基因——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责任担当,是“为天地立心”的赤诚情怀,更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倔强与执着。

  中国精神从来不是高悬云端的道德标尺,而是像刘燕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灶台与书桌之间、在泥泞与星光之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年复一年的坚守谱写的生命之歌。当“嫦娥”探月的科技壮举与扁担挑梦的质朴身影在时代图景中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科技硬实力构筑起民族腾飞的坚实骨架,而精神韧性则是支撑起整个民族屹立不倒的坚强脊梁。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扁担女孩”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生命的价值与重量,从不在于出身的高低,而在于能否以担当为舟、以奋斗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这种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的精神品格,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赋予每个中国人最珍贵的精神行囊。当新时代青年既手握科技的钥匙,又胸怀传统的温度,中国故事必将续写更加壮丽辉煌的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02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