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落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落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9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张雪帆(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还记得自己20年前的高考成绩吗?近期,河北、浙江、陕西、山东等地政务系统开放往届高考成绩查询功能,为很多人找回青春记忆、重温人生时刻提供了机会。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到政府窗口办事,如果无法按要求提供准确信息,往往很难成功办理。这则关于20年前高考成绩查询的新闻,让人们对此有了改观。20年过去,许多人恐怕已经不记得自己每一科的高考分数,更记不住当年的准考证号码。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只需要身份证号,甚至只需要刷脸认证,就能调取当年的高考成绩。许多人不仅能够重拾青春记忆,而且切身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这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政府部门需要办事人提供的关键信息,可能就保存在其他部门,推动政府部门信息整合,可以直接缩短办事流程,节约大量办事成本,常态化提高办事效率。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明确要求结合群众和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优化拓展事项范围,加强常态化机制建设,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全面落实。近年来,各地推行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以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理念转变、流程重塑、部门协同,便利了群众和企业办事,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改善和行政效能提升。从“多部门来回跑”到“一件事高效办”,办事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提升办事效率,传统路径往往意味着加大投入,只要投入更多、人员更专业、业务承载力更强,就能有效提升办事效率。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常态化运作更多是机制性的。不应过分依赖人力物力的集中投入,而是要将目光投向解决行政流程中各节点的“难点”与“堵点”,通过信息的整合与协调,使各部门在群众办事前就实现更合理的衔接。

  更重要的是,“高效办成一件事”体现了对政府职能的认知转变。在传统行政服务框架下,群众携带各类证明材料,奔走于不同部门,本质上是在承担本应由各职能部门内部完成的对接流程与核验信息工作。当各部门都单独面向办事群众,缺乏彼此间横向业务整合,办事群众就会成为信息传递的“人工载体”。这种模式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为办事群众带来负担,而且容易将办事群众视为给行政部门增加工作量的群体,而非公职人员的服务对象,因此也不利于培养尊重办事群众的办事作风。

  “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常态化运作,在流程机制上重构了行政部门与办事群众之间的关系。当行政部门不再依赖群众传递信息,办事群众也会从“业务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公共服务接受者”,政府角色也就从单纯的材料“审批者”转变为“服务整合者”。这种转变不仅是投入产出间的效率改变,更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工作机制中具象化,将行政效率的提升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服务温度。

  从投入性到机制性的效率提升,转变的不只是工作方式,更体现了行政工作底层逻辑的变革。通过不断反思检验行政流程的可优化点,主动寻找提升群众办事便利性的方式方法,行政部门也将成为整个社会效率提升的主引擎。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9日 02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